我国“三新经济”迸发潜能展现活力
2023年09月19日 10: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19日第2738期 作者:卫思谕

  近年来,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在我国蓬勃发展。“三新经济”代表着转型升级过程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的关键阶段,“三新经济”发展能量的不断增强,将不断为各地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发展动能,推动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向好。

  “三新经济”蓬勃发展 

  “三新经济”是以创新为驱动,通过数字技术的创新突破推动数据要素的高效利用和价值转化,从而催生一批具有颠覆性和引领性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消费升级、扩大投资空间等途径,增加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潜在能力,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前景。

  当前,“三新经济”发展迅猛,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劲动力。据国家统计局7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10084亿元,比上年增长6.5%,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现价增速高1.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稳步提升,从2018年的16.1%提升到2022年的17.36%,且2022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20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457亿元,比上年增长6.9%,在三大产业中增加值增速最快,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881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占比为51.8%,在三大产业增加值中占比最大。

  “三新经济”的蓬勃兴起,大大激发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和新动能。为反映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家统计局以2014年的100为基数,连年发布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2015—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的增速分别为23.5%、26.9%、34.1%、28.7%、23.4%、35.3%、35.4%,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为766.8,比上年增长28.4%,显现出我国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创新驱动不断深入推进的良好趋势。

  在具体内容上,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包括网络经济指数、经济活力指数、创新驱动指数、转型升级指数以及知识能力指数。其中,2022年我国网络经济指数达2739.0,比上年增长39.6%,在各指数中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占比为91.6%。近年来,我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快速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5G网络、千兆光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务快速发展,物联网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已分别达14.6亿户、5.9亿户,分别比上年增长3%、10.1%。与此同时,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也再创新高,2022年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为4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我国网上零售额为13.7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3%。

  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因而创新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对新经济增长点孕育和壮大的基础性作用愈加突出。未来,我国能否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能否顺利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就要看经济发展方式能否从资源驱动型成功转变为科技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党中央针对我国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所需要的新型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科学认识,也是针对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性目标实现途径的正确把握。近年来,我国在宏观层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力度,积极助推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成长。

  据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中的创新驱动指数显示,2022年我国创新驱动指数为336.3,比上年增长15.5%;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居第二位,为5.3%。从主要构成指标看,2022年我国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3.1万亿元,接近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支出比重稳步提升,企业研发经费持续增长。同时,我国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应用提速,2022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达47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8.2%,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量达4453.7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4件。此外,我国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先进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等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向东认为,目前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世界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社会各界明确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与实践意义,全社会尊重创新、依靠创新、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增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杰表示,据实际调研显示,目前我国从国有企业到股份制企业再到民营企业,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核心作用,尤其企业普遍重视自身的长周期、持续性的研发投入。当前,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孕育,呈现了数量和质量双重提升的良好势头,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为一体化的中国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注重均衡和协调发展 

  应该说,我国在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中,除网络经济指数和创新驱动指数较高外,经济活力指数、知识能力指数和转型升级指数对总指数的贡献率还相对较低,三项总和仅为3.1%,显示了我国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汤铎铎认为,未来我国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上要促进新的增长点全面爆发,更加注重均衡和协调发展,而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制造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的高质量转型升级,以充分提升经济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形成的动能减弱,我国生产要素供需条件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能源资源等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而科技、人才、信息、数据等新型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断上升。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依靠粗放式要素投入形成了一定的增长路径依赖,致使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环节不畅、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依旧存在,亟待切实突破。

  刘向东表示,总体看,培育发展新动能需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加速升级和供给体系优化,进而引导资源由产业间再配置的结构效应转向产业内升级的效率提升,引导企业由单向的技术改造转向整体的系统升级,引导产业由单纯的产业链协作转向各种要素组合优化协同发展。目前,现有的体制机制仍制约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创新亟待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此,未来我国一定要加快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运用改革思维和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出发,改善供给侧环境,依靠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人力资本投入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构建适应国际产业变革趋势和满足国内需求升级能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张杰看来,我国在培育新动能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企业和政府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中间实验研究方面的各自功能主体和合理边界,尤其要明确政府在以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等为导向的基础研究领域的财政投入主体地位。与此同时,我国以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为主要载体的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等地区,而在中西部和三四线城市发展的难度则逐渐加大。面对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未来我国迫切需要从顶层设计加以统筹应对和解决。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