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3年09月07日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7日第273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段丹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我国在对外开放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我国坚持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本期“强国复兴大家谈”栏目邀请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魏浩,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伟大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对外开放领域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

  毛艳华:首先,对外贸易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扎实推进稳外贸,促进贸易创新发展,我国已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货物贸易总额达到6.05万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突破8000亿美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56%和70%。货物贸易国际市场份额从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2022年,我国外贸规模上升到42.1万亿元,增长7.7%,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59801.9亿元,同比增长12.9%。2017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六年保持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同时,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2022年我国进口总值18.1万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49.4%。

  其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制度性开放的新阶段,加大自主式开放,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等各种试点试验,紧紧围绕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以系统性的制度开放促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成熟完善,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96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自2013年至今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和1个自由贸易港,通过自主开放探索,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涉及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国企改革等方面,促进了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充分发挥了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全面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并覆盖全国所有口岸,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投资便利化方面,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从最初的190项缩减至如今的27项,并且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请简要介绍“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的重要贡献。

  魏浩:“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合作文件,涵盖经贸投资、金融科技、社会民生、互联互通等多个领域,投资规模近1万亿美元,国际感召力持续增强。

  新时代十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达571.3亿美元,为当地创造42.1万个就业岗位,使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给沿线国家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使参与方贸易增长4.1%,吸引外资增加5%,使低收入国家GDP增加3.4%。到2030年,预计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另外,联合国已将“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纳入大会决议,使国家主张上升为国际共识,这是中国制度型开放的一次丰收硕果。

  毛艳华:新时代十年,我国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实质性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成就之一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该倡议为我国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指明方向,为共建国家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机遇;强调中国开放、地区合作、全球发展的有机结合,统筹国内、地区和全球,是推进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重要抓手。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项目之一,已有82条线路开通运行,联通欧洲24个国家200多个城市。至2022年底累计开行突破6.5万列,运输货物超600万标箱,货值3000亿美元。我国的郑州、西安、重庆、成都和乌鲁木齐五个内陆和西部城市建成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成为新时期对外开放新高地,促进了沿海、内陆和沿边地区平衡发展。

  伟大理论指引伟大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基于中国丰富的开放实践及其伟大成就,形成了日益完整的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其中的创新性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毛艳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放发展的理念注重解决高度全球化中我国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具有创新性、战略性、引领性,在对外开放历史进程中翻开了新的时代篇章。有关“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和实际、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的高度,深刻分析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这一战略判断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即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制度型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有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观点,科学回答了我国开放型经济与世界经济政治关系的基本走向。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既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国际空间,又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新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国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实现高水平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我国与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互动质量。

  魏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创新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理论层面,丰富对外开放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在价值层面,革新对外开放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辩证看待经济全球化,主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相结合,致力于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破解全球发展赤字,打造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新模式,是超越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新思想。在实践层面,创新对外开放模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我国开始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积极主动在制度开放层面先行先试。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打破霸权主义国家垄断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局面,化解全球公共产品供需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持续推进对外开放提供了科学指引。新时代以来,学术界对这一重要论述的阐释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

  毛艳华:对于新时代高水平开放的路径与方向,现有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证性分析,为新阶段推进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路径。从开放的领域上看,强调更加注重服务贸易与投资的开放;从开放的方向来看,开始更加强调实现“走出去”“请进来”相互促进;从开放的区域来看,注重追求方位布局更加均衡合理;从开放的平台建设上看,高水平开放注重打造高能级平台;从开放的机制上看,开始从政策性优惠转向体制性开放。对于新时代高水平开放的衡量标准问题,现有研究从多维度提出了高水平开放的评判标准,认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包括实体经济和经济制度两个层面。其中实体经济层面指商品、服务和要素跨境流动的规模更大、质量更高,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和国际投资规模稳步增长,国际贸易投资质量显著提升;而经济制度层面指建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更高,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公平、透明、可预期。

  魏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日益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第一,对习近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基础和过程进行分析。主要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对习近平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包括开放发展的理念和内涵、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和模式、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建设、经济全球化思想、“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内容。第三,对习近平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进行研究。主要涉及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等思维方式,包括理论、价值、历史、实践等分析维度。

  新形势下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社会科学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新形势下,学术界应如何继续深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尤其是制度型开放?

  魏浩:首先,要加强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出发,对中国对外开放的道路、方式、内涵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基础性理论支撑。其次,要深化国际经验交流和调研。可以通过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访问、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主要发达国家、高收入经济体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再次,注重学术研究成果的宣传。学术界需要加强信息共享,通过新媒体等手段将学术研究成果宣传给更广泛的受众,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和学术界研究工作的新进展。最后,强化学术界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好地建言献策。

  毛艳华: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是制度型开放,以制度型开放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学术界加强对制度型开放的本质内涵、重点领域和体制机制保障等系列问题的研究。首先,加强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内涵和对接融合研究。制度型开放是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为主的开放,应加强对近年来国际上新签订的高标准区域贸易协定的新议题研究,率先构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为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破冰、破题。其次,加强市场开放与防范风险研究。一方面要加大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压力测试,另一方面要加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研究,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力度。此外,在提升市场准入水平的同时,更要加强高水平开放与安全保障制度衔接协同的研究,为推动数字经济、数字货币、科技金融、新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制度型开放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社会科学报》: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目前,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继续推动和完善哪些领域的建设工作?

  魏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首先要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夯实开放发展基础。持续提高货物贸易开放的准入水平,提升海关便利化程度,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展会平台作用,加快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深化跨境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有序扩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加强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数字领域制度探索,对标对接高水平数字贸易规则,有序扩大数字产品和服务对外开放。完善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开放协调发展。要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继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开展《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立改废释”工作,依法保障外商投资权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凝聚全球开放共识,始终做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筑牢开放安全屏障。在扩大制度型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应不断健全各类开放安全保障制度,构筑与更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监管模式和风险预警防控体系,丰富贸易救济政策工具,更合理有效地运用国际通行规则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毛艳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为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重大合作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战略规划对接日益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要求,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