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增强中国国际话语主动
2023年09月06日 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6日第2729期 作者:王小龙 梁真惠

  对外传播是以语言和翻译为媒介的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本质是一种话语实践。在全球化背景下,“软实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坚守,同文化话语权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淀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动力。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能够为传播中国文化提供精神动力,而通过话语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则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话语权的先决条件,而文化话语权的提升也会反过来促进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主动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具有中国智慧的文化话语体系。对此,可以从中国文化话语的表述方式、话语平台、话语主体等方面,主动增强中国文化话语权,提升中国文化话语的传播效能。

  创新话语表述内容

  中国文化积淀深厚,在修身、养德、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方面,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中国文化典籍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价值和思维精华,远播海外。老庄孔孟禅宗在国际传播中长盛不衰,古典诗词持续重译复译。不过,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国际传播规模及范围则较为狭窄,尚未形成独立的文化话语体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学的传播为例,儒家思想涵盖人、社会、国家、世界的哲学观,备受海外学者欢迎,已走向世界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儒家文化崇尚“和为贵”“天人合一”“中庸”的道德伦理与处世之道,含义抽象深奥,造成了一定的传译困难,再加上不同译者的个性化阐释,使传译内容处于一定的混乱状态。面对此类问题,我们要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融通中外的国际表述传译中国文化的概念与范畴,增强国际认可,扩大话语体系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话语内容是话语权的核心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覆盖文史哲工农医,言简义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富于哲思。但古文表述及含义,容易对国际读者甚至译者带来一定的理解障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可以改变传统的文字文本的话语言说方式,创新话语表达体系。注重读者接受的多模态超文本形式,则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内容提供广阔的传播空间。比如,可以采取图片、视频、音频等超文本形式,创新解读原义,以生动有趣的表述形式进行展示。

  拓展多维话语平台

  作为话语发布场域,话语平台是话语传播的渠道和介质。话语平台关注话语受众和话语效果,是决定话语效能的重要环节。中国文化话语传播的渠道或媒介,往往是翻译图书出版等偏“内向型”的传统话语平台。这种传统的平台会使海外受众的覆盖面受到一定限制。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应改变传统的单一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打造“融媒体”话语平台。并且,可以借力国外的民间和个人传播平台,营造“软性”的文化传播环境,以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打造“外向型”文化话语平台,增加中国文化的受众。

  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依托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的话语传播其受众小、覆盖地域窄的缺陷日益明显。对此,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融合网络传播并建构“融媒体”话语平台,在规模、受众和地域等方面拓展话语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自媒体平台,实现中国文化话语的无边界移动传播,展示中国文化的勃勃生机。

  融合联动话语主体

  国际话语传播以语言和翻译为媒介,主要通过“传通人”译者进行话语有效传译。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是异质语言转换,更为重要的还是文化翻译。由于中国文化的不少术语、概念、思想体系等存在着一定的独特性,在译语中往往会出现词汇与文化空缺。并且,汉语注重意合,语意开放,译者生搬硬套传译会造成海外受众的误读误解。作为话语队伍主体的翻译人才,应打破学科壁垒,融合语言、文化、历史等多学科知识,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力量。此外,翻译出版机构应积极了解出版机构对海外市场、出版发行机制及海外读者的阅读心理及喜好,以优秀的翻译作品扩大中国文化话语传播力。

  “谁来传播”是解决中国文化话语能否顺利进入国际场域的关键。话语主体在中国文化话语传播中举足轻重。以往的中国文化典籍外译,主要由西方汉学家和华裔学者承担。中国译者在译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经常会由于不了解海外话语受众的阅读喜好,而无法有效激发受众的情感联结和情绪共鸣,导致话语的国际认可度大打折扣。更为重要的是,全媒体时代译本的出版发行已将传统意义上的译者概念解构,话语主体已全面辐射至政府、社会机构、出版机构、出版市场、编辑、译者等。对此,要整合不同传播主体形成协同联动。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西合作与众包翻译模式,通过“借嘴说话”“借船出海”传播中国文化话语,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和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与话语独立立场,主动弘扬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努力实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与世界意义研究”(20&ZD02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译介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