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学理阐释
2023年09月04日 09: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4日第2727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徐州 通讯员 彭 浩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哲学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哲学创新则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多维度认识,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贡献,这也是身为哲学人的时代使命与文化使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深化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等的重大关系问题研究,是当前重要的学术任务。

  中国实践推进哲学理论研究深化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多年来,哲学界立足于时代和实践,深入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在实践中汲取养分,回应时代需求,提供理论支撑。在辽宁大学哲学院承办的2023年“东三省”哲学高峰论坛上,黑龙江大学原副校长丁立群回顾了东北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将东北哲学研究的特点总结为“哲学史研究和哲学理论研究结合”“形而上和形而下结合”“哲学和现实结合”三大特色。他认为,东北哲学研究能够运用哲学史资料创造哲学理论,并将哲学研究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为生活世界提供价值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既要克服西方现代化的绝对性,又要避免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多样性造成的相对主义倾向。这要求东北的哲学工作者继承并发扬学界前辈的优良传统,主动回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

  在过往的哲学研究中,受西方哲学思维范式的影响,部分学者侧重于抽象的概念界定与逻辑推演,缺乏对经验事实的关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王天成从对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关系的反思出发,提出哲学源于生活世界、建立在实践之上,因而不能停留在理想的、抽象的推论中,要在应然与实然的矛盾中把握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无论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意识”,还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商品”,都包含理想和现实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证明,在抽象中定义、推导出的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在中国政治实践中难以施行。当代哲学概念的诠释、哲学理论的发展,必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实践创新与宏大目标总是相辅相成的。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共产主义事业的实践路径与具体方略,深刻体现着远大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鲜明揭示了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基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主义事业需要长期艰苦的奋斗,其间既不能因为艰难挫折而放弃,也不能脱离当前社会发展阶段急于求成。辽宁大学哲学院院长吕梁山认为,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在主观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对象上实现物质资源极大丰富,在制度上实现按需分配、消灭私有制,因此共产主义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我国40余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真实地印证了立足现实、追求理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当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哲学学科的发展,也要寻求理想和现实的平衡与统一。

  坚持主体性与开放性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只有基于中国现实与传统文化,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深刻理解和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才能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与人类关怀。

  长期以来,打通“中西马”是一道学术难题,融通“中西马”已经成为时代性问题、历史性问题与实践性问题,迫切需要学界做出深度学理回应。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胡海波提出,要以“中西马”为思想前提、思想基础、思想资源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以主体态度对待“中西马”的思想、文化及其精神。在学术研究与学术队伍搭建中要保持学科的多样性,在交流合作中自然产生融通“中西马”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态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一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海学刊》主编赵涛认为,中国学术的未来发展要实现一种真正的理论自觉,不能按照西方标准的思维定式来衡量中国的现代化。要改变过去以西学为体的倾向,走出西方理论文化的阴影,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去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掘传统文化动能,弘扬中国精神,在历史总结与当代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深刻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诠释要把握现代性、外在性与内在性的统一。在辽宁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叔贵峰看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具有鲜明的重大任务目标与实践诉求,这必然要求哲学研究必须深入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学理逻辑与内涵阐释。当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在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要追求内在的现代化,随之而来的是法律、道德、艺术、信仰等文明观念的变革,使中华文明在体现自身独特样态的同时,绽放出属于人类文明原初的本真内涵。

  为人类全新未来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联系,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入世界的繁荣与发展之中,倡导求同存异、通力合作、携手共进的新型国际关系。

  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表示,我们要重新思考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及全球化的关系,利用好“中西马”哲学资源,适应现代信息化时代变革,主动和世界接轨,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成对传统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

  人类文明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局部的危机往往会演变为世界整体性的灾难。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其洪认为,当今世界泛滥的犬儒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乃至恐怖主义、文明冲突,都源于主体性原则和实体理性的分裂,因此形而上学的重建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存在的目的以及人类作为一类物种是否能够“永久生存”的问题。他表示,世界整体性的生态危机和有足够毁灭自身能力的核战争的威胁,这两大“逆向挑战”破坏了以往“永久和平”的世界历史的存在论基础,迫使世界历史不得不寻求“永久生存”这一新的存在论基础。“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重新确立“永久生存”的世界历史存在论基础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科技的飞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人类前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新书《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中说,“人工智能正试图改变人类认知过程,这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从未经历过的震动”。由此,他发出警告,“我们生活在一个破坏性空前的世界中”。诚然,科技永远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如何能够把剑柄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塑造人类未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中国哲学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人类更加美好的全新未来贡献智慧和方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