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2023年07月12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12日总第2689期 作者:本报记者 刘越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安全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变革。如何在变革中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安全挑战,持续推动全球安全事业深入发展,尤其需要国内外学术界进行深入交流。6月29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全球安全治理:当前的挑战与中国方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外学者围绕全球安全治理等议题,分析当前全球安全问题新变化,并提出研究路径及应对之策。

  安全理论与安全挑战共同演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安全治理领域一系列挑战纷至沓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全球安全赤字进一步加剧”的表现。“因此,‘全球安全赤字’实际上是对国际社会安全现状与人类安全期待不相匹配的描述。”吴志成表示,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上存在危险和威胁,二是主观上存在对安全状况的恐惧和担忧。

  全球安全赤字加剧之下,不仅原有的传统安全议题重回国际视野,新的非传统安全议题也不断涌现。两者相互耦合、互为交织,使全球安全挑战逐渐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的面向。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唐永胜表示,这表明世界局势的发展使国际政治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剧,这种复杂性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不断涌现的诸多新议题之中,网络空间安全赤字问题尤其引人注目。一方面,网络基础设施遭受攻击、数据泄露和信息战等问题频频发生;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认知变迁强化了安全理念在认知层面的话语演化和发展,国际社会对安全领域的关注逐渐由物质层面向理念建构层面过渡。这都对进一步构建国家安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围绕构建国家安全能力这一核心议题,安全理论与安全挑战也在共同演化,推动相关理论在新时代的萌发与革新。这首先表现为国家安全内涵得到进一步扩展。作为安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学界通常认为“国家安全”包括两个重要维度,一是现实维度,二是理念维度。

  从现实维度来看,总体国家安全观突出的是“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动态调整。然而,现有的国家安全内涵较为简单。对此,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曾向红表示,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充现有国家安全内涵。与现实维度相对的则是理念维度,即认知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安全。这具体表现为本体对自我处境是否安全的认知和判断,基于此也产生了“本体安全”与“承认安全”两组重要概念。其中,本体安全是指国家身份构建中的主体性认知,即自我构建,承认安全则是指主体间互动下的他者确认,二者相互印证,共同形成国家的身份安全构建。“承认不安全”会使国家因无法有效维护身份安全而产生焦虑,并进一步影响国家的决策与行为,所以缓解承认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他表示,身份构建是由主体间互动衍生而来,因此从长远来看,逐步探索在国家之间建立安全共识,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定义也产生了冲击和挑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沈逸表示,国家安全内涵包括国家安全标准设定与可能面临的危险评估两个方面。数字时代,一国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与安全场景都在发生急剧变化,这将使其所感知到的威胁与真实威胁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在评估国家安全可能面临的威胁时,首先要解决的是认知壁垒问题。破解这一难题,核心在于构建新的国家安全能力体系。这离不开对国家行为的深度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理论创新,也将为知识界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构建一套新的符号和话语体系,以及伴随这套话语体系而产生的知识体系,正是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

  提供关键性公共产品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面对国家安全能力体系构建与全球安全治理相互促进、交相呼应的双重要求,中国应正视挑战,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团结精神来适应深度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来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自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坚定如一践行这一重大倡议,为我国破解全球安全赤字奠定了良好基础。

  俄罗斯科学院中国和当代亚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亚历山大·哲宾表示,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给世界发展提供了正确方向,将推动各国形成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中国提出的和平解决争端的建议得到了俄罗斯的重视,这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已成为有影响力和负责任的全球参与者。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斯瓦兰·辛格表示,印度对全球安全倡议原则的理解与中国有着很强的一致性。全球安全倡议旨在勇敢应对挑战,通过合作建立一个光明的未来,这同样也是印度的关注点。在辛格看来,围绕全球安全倡议,中印双方有着极大的共同利益以及可待开发的合作空间。

  创新安全理念就是推动全球安全治理发展的第一步。吴志成表示,通过提供观念性的公共安全产品,将有效促进全球安全思维方式的转变,夯实维护普遍安全的思想根基。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还是全球安全倡议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都是中国为破解全球安全赤字提供的关键性公共产品,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方案。

  制度框架稳定是地区稳定的重要保障,中国应积极参与制度性的改革和建设。2023年2月,中国发布的《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性文件》提出,要充分借助相关平台和合作机制,围绕彼此一致或相近目标逐步开展安全合作,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表示,从亚太地区来看,中国在这一地区扮演的角色相对全球其他层面而言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支撑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之下,中国尤其要注重在该地区积极构筑大国良性互动的框架,加强公共产品的供给,推动地区合作制度的建设。

  快速发展中的金砖合作组织日益成为完善全球治理的建设性力量。俄罗斯外交学院首席研究员埃维根尼·帕申采夫表示,在金砖框架之下,中俄两国需要持续加强双边的战略沟通,这将有助于双方共同应对挑战、化解危机。一方面,这需要双方加强传播过程中的协调性,促进中俄在金砖框架下逐步建立起同步化沟通机制,启动联合沟通项目;另一方面,还需提高双方沟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建立定期沟通的协商和会议机制以便商讨新出现的问题。

  当前,全球安全挑战日益复杂,涉及领域日益广泛,全球治理也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的变化。大国理应在全球治理中以理念创新引领变革,在变革中落实可供操作的治理框架,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更要充分表现出领导力和担当力,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为破解全球安全赤字贡献应有的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