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心声
2023年03月13日 09: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13日第2608期 作者:

  加快建设长江文化博物馆

  宋燕(全国人大代表、六朝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长江不同流域段都有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水文化,沿线孕育了灿烂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江南文化等。2021年,我国正式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南京长江岸线总长约280公里,对照国家公园建设目标,高标准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长江文化博物馆,南京有优势、有底蕴、有基础、有空间。

  长江对于南京城市文明的起源、变迁和未来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孕育了南京的长江文化特质。南京依江而生、拥江融合、伴江而兴,产生了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越城遗址、石头城遗址、明城砖官窑场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颐和路、长江路、浦口火车站等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复兴,形成了有代表性的长江文明“大遗址”和风貌群;以云锦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长江南京段艺术创作的百花齐放。此外,南京还有着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优势、发展环境以及城市区位优势。南京目前出土的文物,大多与长江文化相关,但由于没有足够的展示空间,不少还沉寂在库房中。建设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是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核心示范区的有效举措,有利于充分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在长江文化带中凸显南京城市文化特色、助力 “博物馆之城”建设,带动南京公共文化体系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 王广禄/采访整理)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方兰(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经济学特色,侧重于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生态产品。现有的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在产品分类、价值评估、价值实现等方面进行了较为丰富的探讨,然而在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和生态产品量化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和值得探讨的空间。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发展理念,早已贯穿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进程中,在某些机制形成和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近年来,中国政府构建了不同性质的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部分理念已经融入社会治理,对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贡献,但是很多机制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亟待进一步量化并展开深入研究。因此,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评估体系,有助于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变得清晰、不断拓展和完善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包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政府考核体系,进一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环境治理效应、绿色增长效应和居民增收效应的增加。

  (本报记者 陆航/采访整理)

  

  高度重视逻辑学教育的社会功能

  陈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逻辑学是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所有科学知识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的论证工具。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逻辑学科的支撑。现代逻辑以形式化方式研究有效推理形式,并形成逻辑演算系统。作为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且严格的逻辑论证应用系统。从基础概念到基本原理的扩展过程,是逻辑的推演和推理过程,而理论体系的构建,则是一个符合逻辑规则与规律的论证过程。

  教育部已经提出将逻辑思维能力纳入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目前已在思想政治、语文、数学等课程中增加了逻辑学的相关内容。但专门的逻辑课程在大中小学阶段依然缺乏,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学生没有受到足够的逻辑思维训练,不能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人们日常交往对逻辑的需求。所以,还需要加深对逻辑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逻辑学学科建设,普及逻辑训练,提升国民逻辑能力,从而推动科技创新,构建知识体系,助力国际传播。

  (本报记者 陆航/采访整理)

  

  高质量建设全国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

  杨德才(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数据要素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在破除市场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快传统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应将构建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作为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重要举措,畅通国内循环体系。调研发现,我国推进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建设仍面临着数字市场设施高效联通性弱、数据要素定价随意性强、数据监管和治理能力仍较薄弱等瓶颈。

  对此,建议高质量建设数据要素市场,一是应更加精准: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加大技术创新,提升网络性能;创新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推动与电力、环保、交通等领域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东数西算”战略,促进中西部地区大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发展。二是应确定标准:健全数据要素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分类、交易、定价和使用的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分类分层的数据确权制度;根据合理评估数据要素形成时的成本、内容、质量和预期绩效等情况,分别针对个人数据、产业数据、公共数据,构建起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价值评估指标体系。三是应加强监管:深入开展算法规制研究,探索制定监管沙盒机制,加强数据要素协同治理,助力数据要素价值实现。

  (本报记者 吴楠/采访整理)

  

  建立中国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体系

  戴立益(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亟须以数字化为杠杆,撬动教育整体变革。如果说“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教育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则是教育治理数字化的新基建。当前,由于数据采集主体条块不清、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等问题,导致“数据打架”现象时有发生。多源数据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将数据的分析、甄别、集成引入困境。其中,现有数据监测评估体系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现有数据指标体系大多聚焦教育发展现状,对教育现代化的评估贡献不足。

  建议适时开展“中国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工作,建设“国家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平台”,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配套;建立全国层面的教育现代化监测长效机制,建立多源、动态的数据采集体系;建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创新教育现代化数据监测机制。

  (本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