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进程中增进民生福祉
2022年12月21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21日总第255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陈仁兴

  新时代十年,我国在民生领域落实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创造了辉煌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作出系统战略部署,为未来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执政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表示,新时代十年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新成就。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关键是要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关于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各项举措。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的形势下,要密切关注社会心态和社会预期的变化,保持整个社会不畏艰难、奋斗拼搏、积极向上、理性健康的精神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12月9日,在山东大学等机构举行的“中国式现代化与民生保障”高端论坛上,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认为,这些改革探索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实现了制度转型和覆盖范围的扩展,为国家改革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按照国民权益平等的原则,优化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和不可或缺的社会保障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向运华认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应坚持残疾人服务模式与国家体制机制相契合、残疾人服务内容与整体发展需求相匹配、残疾人服务标准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理念,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多元化、多渠道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增收机制,便利化、均等化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十年来,我国老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和进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叶南客认为,发展老年教育是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发展老年教育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应坚持促进老年教育的均衡化、实现深度的人本化、管理规范化、办学特色化、信息现代化、发展国际化六个方面。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邢占军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力改善了环境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宝贵经验体现在,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现代化;要注重系统谋划扎实推进;要坚持重点突破,补齐短板弱项。

以共同富裕为本质要求 

  “人民至上”立场和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现在已经步入工业社会的后期。同时,我国人口结构也在转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人口不断增长,消费拉动内需能力也在增强。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实现全面建设共同富裕社会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提高发展水平,适应老龄化的要求。

  分配制度构成了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分配上下功夫。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离不开激励机制的作用。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童星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分析认为,首先,要激励人们创造财富、做大蛋糕,对科技、人才、创新进行激励和保护,充分依靠和运用市场机制,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进行一次分配。其次,在二次分配上,要坚持公平观,弥补市场缺陷;三次分配则应发挥补充作用,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

  近年来,学界不断深化对分配制度功能的认识,总结政策取向的转变规律。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丁建定认为,从制度功能来看,我国经历了从注重经济效率到促进共同富裕的转变;在政策取向上,我国经历了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转变;从现实效果来看,我国实现了从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到差距扩大趋势得以遏制的转变。未来,如何降低基尼系数的高位状态,缩小贫富差距,是分配制度的重中之重,也是直接影响以共同富裕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议题之一。

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方位研究 

  “对民生保障的要求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的各个方面,未来亟须学界增强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度理解,进一步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思考。”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专职党委副书记王前海表示。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周长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体系丰富,需要学界从理论和宏观层面进行整体分析,立足于历史维度和国际比较视角,全方位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目标。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社会政策的重要意义,使社会政策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为实现增进民生福祉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聚焦于人口老龄化、城乡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具体实践领域和维度。生活质量的主客观平衡、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亟须关注的重要议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林聚任提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坚定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调整城乡空间关系,优化空间发展模式。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教授王宁认为,政策行动是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政策运行效果的评价应考虑政策执行的具体情境。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基于社会学的视角,从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解释入手,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具体阐述。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要从“西方话语”为主导的话语体系,慢慢转向具有全球视野、本土经验的中国话语,尤其要强调中国本土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要从结构叙事逐步转向主体叙事、关系叙事,更为强调主体和关系的重要性。从学科视角来看,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真问题、真需求为导向,搭建跨学科、多学科的交流平台。从发展路径的事实取向转向事实与规范取向并重,不仅强调当下,更要指向未来;从强调研究范式的确定性取向转向不确定性取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特别强调树立不确定性的思维和价值关怀。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