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新闻传播史研究视野
2022年08月15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15日第247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明海英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积极创新研究范式,不断开掘新史料,研究视角探向世界新闻传播史领域,并以互联网时代的人际传播研究为契机,重新梳理人类传播史,研究的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有学者指出,我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应高度重视当代新闻传播史,不断加强新中国新闻传播史、改革开放新闻传播史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史等重点领域的研究工作。

  整体研究水平提升

  在我国,新闻传播历经萌芽、初步成长、曲折前行、恢复展开、反思进取、深化创新六个时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纵观整个中国新闻传播史,其在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媒介及其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不仅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纵向演进和横向发展的辩证统一,而且在时间的演进下,其内涵愈发丰富,实现了新闻传播螺旋式的进化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昆表示,推动新闻传播历史横向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在当代社会则表现为大工业的发展和全球性新闻传播网络的形成。横向发展赋予纵向演进以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现实空间,而纵向演进则赋予横向发展以历史的深度。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丰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绍根介绍,首先是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领域不断创新拓展,开拓出新闻思想史、新闻学术史、新闻传播教育史、新闻制度史、媒体经营管理史、经济新闻史等新的专题史研究领域。其次是不断突破传统的、以史料为依据的单一研究方法,量化统计、内容分析、比较研究、个案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不断涌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新史料不断得到开掘。此外,新闻传播史学者积极探求研究新范式,出现了新闻本体范式、媒介生态范式、媒介社会学范式等有益尝试,富有新意的代表作不断推出,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升。

  邓绍根认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者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大历史观,胸怀天下,立足当下,理论联系实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整理新闻传播史料,打好深井,做好个案研究,强化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本体意识;采用多元视角,改进研究方法,确立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总体目标,推进整体新闻传播史研究;放开眼界,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探索新闻传播史研究未来方向,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整体水平。

  重视世界新闻传播史研究

  世界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对外国新闻史的研究,主要采用以先进新闻传播发展为主线的论证框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新闻传播史不能简单地叙述史实,要重视各国的文化历史传统、政治和经济体制、内部民族和语言分布状况、在世界交往中的地位等,分析对该国新闻传播业发展和新闻体制形成影响的各种因素。为增强对他国新闻传播的了解,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业“走出去”,从2010年起,陈力丹研究团队对多个国家的新闻传播史展开针对性研究。综合研究过程来看,陈力丹认为,现在最难啃的就是“一带一路”主要沿线国家的新闻传播史,因为这些国家大多使用小语种,英文材料不足以完整呈现这些国家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希望有语言优势的学者能够加入进来,充实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要解读一个国家或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史,揭示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必须透过表层现象,深入制度层面,从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不同视角,解读各种制度因素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张昆认为,要厘清新闻传播发展进化的基本脉络,使新闻传播史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必须建构起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和新闻传播观念交融统一的三维空间。在这种三维空间中,解析各个子系统的互动关系,梳理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新闻传播观念进化的脉络。

  重新梳理人类传播历史

  新闻传播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主导性媒介存在差异。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新的主导性媒介会取代旧的主导性媒介。但主导性传播媒介的轮替,不等于旧的主导性媒介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新的主导性媒介和旧的主导性媒介是可以共生共存的。张昆表示,新闻传播技术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中最吸引人的要素。技术的进步不仅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信息传播的速度、清晰度,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口头传播时代到手抄传播时代,再到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乃至今天的网络传播时代,传播技术本身就是划分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势不可当,带来传媒生态颠覆性变革。邓绍根表示,近年来,一批纸质媒体退出历史舞台。越来越多的媒体拥抱新技术,加速从内而外的求变求兴和从外而内的求速求新,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开始习惯这种由传媒生态改变而引起的行业变革。

  无论人类的传播技术发展到何等高度,现代信息传播无法摆脱语言这一基本的传播媒介。庞大无际的互联网是以人际传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陈力丹看来,整个新闻传播史研究要进行结构性改革。要改变过去以媒体为中心的研究结构,新闻传播史研究应以人际传播为中心进行重新梳理;而以人际传播为主,讨论人类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起源。陈力丹表示,人类历史上的语言,最多时达到12000多种,现在大约剩下3000种。传播学要和历史语言学、世界文字史等学科相结合,研究数千年来人与人的交流,这对深刻理解当前的互联网传播形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