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研究焕发新彩
2022年04月13日 08: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13日总第238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曾江 实习记者 朱娜

  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并奠基于先秦时期。先秦史研究领域学人辈出,成果宏丰。1982年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以来,推动中国先秦史研究走过了40年精彩的学术历程。

  “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当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对先秦史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学界努力把握学科特征,传承甲骨文、金文等“冷门绝学”,持续整理研究新材料,围绕重大学术命题展开争鸣,守正创新,求真务实,推进先秦史研究不断发展。

  切中实际 弘扬传统

  研究先秦历史文化,对于国家和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学术命题具有重要学理意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繁荣发展中国学术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

  1982年5月,先秦史学界群英齐聚蓉城,中国先秦史学会在此成立,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担任首任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的会刊《先秦史研究动态》1983年创刊号,清晰记录了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的相关信息,同时介绍了徐中舒、金景芳等前辈学人的学术生涯和代表成果,历史学家李学勤等撰文介绍海外先秦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先秦史研究重镇的学术工作也有展示。按图索骥,通过几个学术重镇的今昔对比,可以看到40年来中国先秦史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的一个侧面。

  “推进先秦史研究,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文献,同时也需要结合民族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的材料来进行。”徐中舒在成立大会上的发言,对推进先秦史研究仍富有启迪意义。此次会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分展现了先秦史研究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40年来,学人茁壮成长,薪火相传,学术事业持续前进。2022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山东博物馆珍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结项评审鉴定会在京举行,会议对项目所涉及的材料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整理研究。其实,早在《先秦史研究动态》创刊号中就刊发了宋镇豪的一篇综述,围绕《甲骨文合集》重点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先秦史研究概况,“本所先秦史研究室一大批专门研究人才,是在《甲骨文合集》的编辑过程中造就的”。40年过去了,宋镇豪在甲骨学、先秦史等学术领域深耕不辍,成绩卓著。

  最近三年来,各地学术重镇从实际出发,结合各自学术传统和学科发展趋势,从不同角度加强先秦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先秦史研究力量雄厚,先秦历史和考古工作成就斐然;四川大学成立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组织首届中国先秦史前沿论坛,聚焦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材料等前沿问题;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中国先秦史学会组织先秦思想文化史专题研讨会。面对发展新机遇,学术重镇积极作为。

  四川大学在古文字和先秦史这两个研究方向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2019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四川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心与边缘:巴蜀文化和上古中国”高峰论坛在成都召开,围绕“中心”和“边缘”展开深入研讨。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在此次会议上揭牌成立,该中心在赓续前辈学人的优良学风基础上,不断推动古文字、先秦史等“冷门绝学”学科发展,取得了系列成果,学术影响日增。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刘源介绍,先秦史研究室是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直接关怀下成立的,顾颉刚、胡厚宣、李学勤等历史学家均在先秦史研究室承担完成过重要学术任务。前辈学者形成的优良传统,包括对古文字史料等的精细研究,坚持唯物史观指导,重视理论总结和方法创新,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下去,才能在学术界进一步凸显研究特色,发挥应有作用。继承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发扬古代史研究所求真务实的学风,是先秦史研究室落实“三大体系”建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扎实开展史料解读,坚持理论创新,才能达到出成果、出人才的目的。

  先秦史研究涉及众多,应重视理论探讨,在国家与文明起源、甲骨文与殷商史、三代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先秦思想文化等重要领域持续开展研讨。作为中国史学界学术讨论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先秦史领域的学术争鸣犀利深入,这种讨论也富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给史学其他领域乃至更广泛的人文社科学界很多启迪。

  掌握史料 培养新知

  “细致解读古文字史料,稳步推进学术创新,以实证研究促进理论建设”,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提出的工作思路。刘源表示,《甲骨文合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标志性学术精品,也是先秦史研究室的拳头产品和最显著的关键词。《甲骨文合集》及其相关资料积累,是学界一大富矿和先秦史研究室的丰厚家底,要想方设法用好这些资源。在他看来,应该把《甲骨文合集》中的甲骨文材料,作为殷商史料和中国早期文化遗产加以细致解读和研究,再通过专题研究方式进行学术创新,在甲骨学、殷商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总结上进一步尝试“升级换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于2005年创办的“先秦研究室”学术网站,十余年来着重于学术讨论本身,促进“冷门绝学”的学术合作,成绩斐然,发展为具有显著学术影响力的专业门户网站。海内外甲骨学者汇聚该网,对《甲骨文合集》材料进行缀合复原,有力地推进了甲骨学研究。目前各大甲骨收藏机构整理出版甲骨材料,均离不开此网站,“甲骨缀合”特色栏目已成为海内外学者首选的成果发布平台。

  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将继续优化学科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推进重点项目,加强交流合作。该中心主任彭邦本表示,他们利用古文字和先秦史专业优势,围绕甲骨文研究、先秦史与出土文献综合研究、商周青铜器研究、巴蜀史研究4个学科研究方向集中攻关;扎实推进“新修甲骨文字典”“中华文明起源与先秦君主政体演进研究”两项重大课题研究,加快推进《徐中舒全集》整理出版。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研究型读书班是一种高效的共同研究和学术交流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从2021年起举办“商周史料研读会”,目前已举办20次,2022年仍将继续进行,共同推动史料的细腻阅读和精致研究。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的青年学人在3月份发起成立“新出土文献研读小组”,提出研读近年发表的简牍、金文、甲骨等新出土文献材料。掌握史料,培育新知,一点一滴为“三大体系”建设打牢基础。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甲骨学120年成就斐然,进行深入地学术总结,有助于学界认清今后研究应有的方向。最近,《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年来甲骨学论文精选及提要》的出版,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该书强调学术史,注重创新创见。该书主编、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介绍,全书从120年来公开发表的1万多篇论文中,精选出120篇能充分体现甲骨学整体面貌并在学术上有贡献、有发明创见的论文。总结甲骨学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深入发掘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持之以恒,终有所成。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曾这样称赞王国维的研究和学问:“他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时代进展,为学日益,共同构建先秦史研究的楼阁,需要更多“学术精品”,继续加强材料整理发布,探讨重大理论问题,推进多学科合作,在传承和创新中扎实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在各个重要研究领域提供更多精致的“知识产品”“学术精品”。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