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开掘本土传统资源 借鉴国际优秀成果
2022年03月30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30日总第2378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宏大独特的实践创新。直面现阶段面临的重大社会服务问题,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工作体系,提出本土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方案,回应不断涌现的新挑战和新需求,才能使社会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民生建设 提升治理效能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已逾150万人,在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初步建立起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人才考评、人才使用、机构建设、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童敏告诉记者,当前我国的持证社工、社工岗位以及社工机构,都已初具规模,正在向专精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医务社工、精神卫生社工、司法社工、禁毒社工等一些高精专的社工服务领域。

  中国社会工作在帮扶弱势人群,带动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议事的基层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关信平表示,我国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治理与服务、医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事业、社会救助服务、妇女发展,以及企事业单位职工服务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既直接服务于广大群众,尤其是有特殊需要的群体,同时也为社区、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积极承担政府委托的公共服务任务;既为各类群体提供心理健康、社会融入、资源链接、民生帮扶等方面的专业性服务,也以专业化的方式在社区中做好居民动员、纠纷调解、活动组织、社区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协助基层政府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工作。

  “作为一门应用型社会科学学科,社会工作适应社会快速转型的需要应运而生、快速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迎生认为,社会工作者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民生建设等诸多层面作出了独特贡献。社会工作奉行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专业服务,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制度设置;在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提升了社会治理的专业化、科学化、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能;不仅在常态化社会治理、社会服务中发挥作用,在疫情防控、突发事件治理中也发挥了独特的专业优势。

  社会工作的起步与发展是与国家的建设目标和宏大叙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体制到社会治理,这个过程是“社会”不断得以确认和展开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其中的制度要件、构成要素和专业力量。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雪松表示,高校教师、政府官员、社会工作机构、一线社会工作者和专业协会等,构成了现阶段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行动者。不同类型的行动者分别在知识传播、实践推进、组织建设和政策创新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后,各方要继续在人才培养、职业发展、服务实践、政策推动等方面继续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跟踪国际前沿 总结本土经验

  本土化是自社会工作引入中国以来,学界、业界一直致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李迎生看来,当前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面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挑战。第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思想、政治方向与西方国家存在鲜明的差异。对于体现人类社会服务共同价值的部分,无疑是必须保留和发扬光大的;而与中国实际不同的部分,如个人主义价值观则需要加以本土化改造。第二,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方法技术、实务范式等这些属于技术、知识层面的内容,大多是体现人类社会服务规律性的方面,对于明显不适合中国实际的内容,必须坚决摒弃或彻底改造。第三,我国一些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实践,如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社区工作等,应加以专业化学理化提升,使之成为本土化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及条件下,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和工作环境有较大差别。关信平表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既要基于个人心理与行为,以及家庭、社区与社会的一般性特质与规律,同时要注重与本国的经济条件、政治与法律、文化特点、社会体制等方面的现实情况相融合,合理并有效地嵌入本土社会体制中。未来我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发展,一方面,应该继续保持和加强与世界各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交流,不断跟踪国际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沿;另一方面,要基于本国和本地的特殊环境与条件,认真探索适合我国的社会工作体制机制与专业方法,并通过理论研究认真总结我国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也向世界各国的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中国经验。

  何雪松提出了建设“社会工作学”的构想。在他看来,社会工作学融科学、艺术与政治于一体,是构建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一个尝试。中国的社会工作可以在以下领域为全球社会工作贡献新模式和新理论:在国内推进的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实践,有自己的独特理论和实践贡献;建设聚焦共同富裕的社会工作,已超出西方现有的发展型社会工作的视域;在社会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方面做出具有全球意义的实践创新,形成数字化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

  经过十多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探索,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急需总结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童敏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基层治理专业实践需要回到我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以及全面现代化道路发展问题上。这种专业实践采取的是促进居民社区参与和议事,以及推动社区发展的融入式专业化道路,要求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生活和推动生活改变的能力。这与西方社会工作所采取的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抽离式专业化发展道路完全不同。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道路展现的是西方科学实证主义指导下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我们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激发居民和社区活力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回归实践逻辑 构建理论体系

  总体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新时代推进民生保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是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共同富裕的需要;对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来说,更是加快学科建设、实务转型,使社会工作取得应有的学科(专业)地位的当务之急和长期方向。李迎生告诉记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应将满足中国现实社会服务、社会治理需要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发本土传统资源,借鉴国际优秀成果,并加以整合创新、建构特色。需要本土社会工作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提升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对于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关信平建议,在宏观层面,国家要将构建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加强制度及行动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发展目标。通过立法的方式,将社会工作确立为我国社会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专业化职业体系,并确定其服务内容、专业要求、目标任务和体制机制等;将其纳入国家和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预算体系中,以确保其稳定运行与发展。在中观层面,地方政府和相关的组织及社区应注重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加强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基层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在微观层面,广大社会工作者应在各自具体的岗位上做好专业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专业能力做好各项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不仅需要直面现实的实践逻辑,而且需要梳理理论的逻辑。童敏表示,社会工作首先是一种助人服务的职业,其次才是一门专业。因此,服务的有效性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构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理论才能够与实践对话,给实践提供真切指导;才能与西方社会工作对话,展现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和理论的成就,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工作体系,避免“自说自话”。我们要回到社会工作实践逻辑的根本,根据中国现代化道路上基层治理实践的要求,梳理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理论逻辑,要以现实生活中的增能(自我增能)为主线,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

  中国社会工作的兴起与发展,有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脉络。随着社会治理创新的不断深化,社会工作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我们寻求本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用发展着的实践为发展着的理论提供丰富素材。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