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中国海洋文化研究
2022年03月23日 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23日总第2373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3月19—20日,“首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暨厦门大学海洋文化研讨会”在厦门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海洋文化学术研究如何服务好海洋强国战略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发展对海洋研究提出了迫切需求。本届论坛突出“中华海洋文化”主题,鲜明彰显了中华文明特有的主题,显示了我国海洋文明的精神文化内涵及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新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研究在多学科、多界别的全力支持下,发展迅速、成果丰硕,与社会经济发展、文旅事业发展等形成了良性互动。特别是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贯通社会与文化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可称形势喜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正确的海洋文明观尤为关键。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国桢认为,要打破关于海洋与陆地的二元对立论,实现陆海统筹的生态文明观;摒弃“海洋文明优于陆地文明”的价值序列论,打破霸权国家的海洋文化霸权,真正树立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的整体发展观,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学术研究要注意与现实结合、为现实服务,主动担当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历史使命。

  不同区域的海洋文明,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各自区域陆地文明的印记,集中反映了所在区域的海洋文化精神本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方堃表示,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以坚持战略防御为出发点,同时在和平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包容和进取,继承与弘扬了中国“和”与“合”的精神传统。这种传统超越了既有的排他性海权理论,使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成为可能。我们必须坚持中国海洋文明传统,把在海洋实践中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侯毅看来,海洋是人类交流互鉴的通道,人为割裂海洋、切断海洋联系终将导致落后,而以谋求霸权为目的的陈旧海洋观也必将终结。从中国传统“尚和”的海洋观出发,他认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正是在充分总结人类利用海洋、开发海洋、管理海洋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构建公平合理海洋秩序的中国方案,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

  发掘海洋历史文化

  闽南地区海洋活动活跃。闽南港口的兴衰变迁与国内局势及东亚海洋格局的深刻演变息息相关,闽南海洋文化的特质及其传播更成为地方社会与国家乃至全球历史相联结的重要纽带。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教授于逢春回溯了宋元二朝官民共同经营海洋,形成“海陆二元帝国构造”,造就古代中国航海盛世的辉煌历程。他表示,在中国重新走向海洋世界的今天,应找寻中国失落或被遮蔽的海洋文明基因,赓续固有的海洋文明,展望并定位中国今后应走的海洋文明之路。

  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林仁川看来,大航海时代开启后,闽南地方文人以其独特的海洋精神,主张思想开放、务实重商,提倡反对禁欲、多积金宝的财富观,甚至亲自组织商船队下海贸易,为晚明保守沉闷的社会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他表示,以林希元、张燮、周起元、李贽为代表的闽南文人在思想上自由开放、在行动上重商务实,全力支持海洋贸易,与传统儒家重农轻商的思想格格不入。“他们的思想来源于闽南区域社会独特的历史背景,即大航海时代闽南地区海洋贸易的高度发达、海商集团的蓬勃势力,是大航海时代中国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曾玲阐述了中国海外移民与中华文化海外发展的路径与机制,并展示了海外华人文化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画卷,充分显示中华文化体系的开放、包容与适应时空环境顽强发展的强大内在生命力。她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系历经漫长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既有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上的创造,亦有海外炎黄子孙与热爱中华文化者的贡献。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表示,在深厚的文化基因与历史传统之下,中华民族的海外移民展现出非凡的适应性与顽强的生命力,呈现了一幅华人在海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图景,发展出富有生机的自由秩序与充满活力的自生机制,形成秩序井然、生机盎然的华人社会。

  会议由厦门大学、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