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要“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继续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建设理论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党建学科的早期构建,可以追溯到1933年中央苏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创办。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党校进行了系统建设。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重要论断,一些高校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党建学科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中,提出将中共党史党建作为一级学科建设,更凸显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的重要性。
首先,要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完善的学科体系是理论成熟的重要表现。一是要充分认识党建学科的本质属性。党建学科既是“马学”也是“党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建设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并不意味着将党建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划分出来,党的学说、党的建设的中国化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二是要系统把握党建学科的科学体系。党的建设研究包括党建基本原理、中共党建基本问题、党建实务工作、国际政党比较。党建基本原理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及其创新发展。中共党建基本问题主要是党的建设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这一领域是党建学科的主要领域,内容较多,重点关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重要问题。党建实务工作主要关注培养顺应时代需要的党务工作干部等。国际政党比较不仅是拓展视野的需要,也是学科对话的需要,更是把党建纳入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术体系。学术体系是三大体系的核心,决定着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属性。一是要特别重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党建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发展、加强自身建设和实现领导作用规律的学科。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特别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为重点,构建党建研究的学术体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丰硕的理论成果,并卓有成效地运用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另一方面,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与西方政党政治立足于资本利益博弈的多党竞争有着本质的区别。二是要着眼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党建学科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能把党建学科停留在政治性解读和碎片化的经验性总结上,而是要着眼于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和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进行学理性探索,从而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使理论更具有指导实践的系统性和预见性。
最后,要不断完善党的建设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三大体系的传播载体,决定着学科学术的影响力。一是要重视党建学科话语的原创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突出话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时代特色。而在党建学科的话语中,经过数十年来理论与实践的积累,我们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话语体系,但仍需进行学术性整理、阐释和发展。例如,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自我革命,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等等。要以中共党建原创性话语为根基,同时吸收借鉴国外政治学及政党学有益的研究成果,进行学术话语体系的开拓创新。二是要重视话语的融通性。话语的背后是价值观念。西方政党话语是围绕多党竞争的西式民主价值展开的,我们的话语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不断增强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为价值导向的。一方面,使用国外话语要避免西方话语陷阱,例如所谓“权威体制”、政党利益等。另一方面,要从全人类共同价值出发,彰显中国话语的价值力量。例如,党的人民性、党的自我革命、先进政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先进政党的理论创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积极作用等,通过不断完善党的建设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