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历史自信的马克思主义视角
2022年03月03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3日第2359期 作者:刘梅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进一步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从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等角度回答“什么是历史自信”“为什么要坚定历史自信”以及“怎样坚定历史自信”等重要问题。

  从认识论把握历史自信的丰富内涵。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认识作为一个随着实践不断深化,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从中掌握事物发展内在客观规律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把握历史自信的丰富内涵,应当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回答“什么是历史自信”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历史自信,不断增强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其一,历史自信在于确信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人民美好向往。中国翻天覆地的现实变化向世人充分昭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其二,历史自信在于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只有中国人民自己才最有发言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其三,历史自信在于确信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践行群众路线,在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以及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基础上,使中华大地“换了人间”。

  从价值论把握坚定历史自信的必然逻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是从主体的需要、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来对客体进行评价的,客体的价值表现为其成为人们的需要和所追求的对象。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出发,历史自信的价值体现为推动实践发展的能动作用。把握历史自信应当厘清历史自信的时代价值,回答“为什么要坚定历史自信”这一问题。一方面,坚定历史自信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开辟新时代发展新境界的必然要求。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开创了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历史自信和使命担当。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将坚定的历史自信转化为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坚定历史自信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当前,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历史任务。只有具备高度的历史自信,党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的深刻变化中始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在风险挑战中怀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略勇气,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战略清醒,鼓舞人民群众满怀激情地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图伟业。

  从实践论把握坚定历史自信的时代要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出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生成于长期的历史实践,也唯有在实践中才能厚植和深化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自信应当探索构筑历史自信的实现路径,回答“怎样坚定历史自信”这一问题。第一,坚定历史自信,必须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是增进历史自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就是为了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要求我们持之以恒推进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让正确党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第二,坚定历史自信,必须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求我们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第三,坚定历史自信,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待,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夯实群众基础。

  恩格斯指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提供了最科学有力的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使命型政党,始终重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形成历史认知,充分发挥历史自信作为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以强烈的历史自觉牢记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