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之变 加强通识教育
2021年12月03日 07: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3日第230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夏立

  专业分工的强化是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使得现代大学教育普遍建立在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上。专业化的高等教育一方面为现代产业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但另一方面在知识更新加速、科技变化日新月异、人的价值日益凸显的今天,大学需要培养更具创新创造活力、独立思考精神、幸福感悟能力的新型人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通识教育重新回到当代大学教育的视野中。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通识教育也称“通才教育”或“博雅教育”。与专门教育有别,通识教育的内容宽泛,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且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并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能力。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认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始终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武汉大学坚持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着力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开阔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全面,能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国家脊梁与领袖人才。

  在知识更新加速、科技变革加深的今天,大学教育要格外重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表示,面对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华东师范大学以“育人、文明、发展”作为新使命,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提出卓越育人的工作目标,开展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着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努力培养具备“明德乐群、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国际视野、反思探究、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心系人类文明进步的各领域卓越人才。

  复旦大学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坚持“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育人特色,致力于为国家兴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培养大批领袖人才、行业栋梁及社会英才。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向晨表示,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作出正确价值选择和判断、具备道德推理能力,让学生努力承担公民的职责与义务;培养学生理解人类文明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能力,让学生直面人类世界所面临的发展挑战;培养学生认识现代性社会基础性框架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个体尊严、社会价值与全球化时代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深刻体认中华文化与智慧的能力,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命滋养,把握中国国情;培养学生把握科学方法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认同思想独立和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创新精神。

  推进教育模式革新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车间里流水线上的产品,因此无法用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思维简单地“批量生产”。通识教育注重通过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方式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的潜质与精神气质。但是,落实这种教育理念,离不开对现有教育模式的革新。

  澳门大学推行“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住宿式书院为平台,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研习教育和社群教育四个维度,深化实践全人教育,发挥协同育人优势。“协同学院与书院的全人教育体系”是澳门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之一。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提出,通识教育是澳门大学“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教育、研习教育和社群教育相互紧扣、相互联系,旨在帮助学生应对快速变化、日益复杂与多元的社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产生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荣休教授迪特里希·班纳提出“在专业学习中开展通识教育”的新构想。他认为,应将专业学习与公众普遍感兴趣的主题结合。例如,考察和分析某个专业或专业群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社会意义,对公众启蒙和公共教育的贡献;反思科学进步过程中的矛盾、歧途、成绩和局限,探讨科学进步、科技发展、政治规划、伦理道德责任和公众启蒙之间的协调问题等。这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及其社会意义,反思科学理性的局限性,参与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

  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提出,当今世界需要的博雅教育应当包括:“健全的理想主义教育”,鼓励对多样文本的尊重和阅读,培育判别是非、求同存异和达成共识的能力;“健全的理性能力教育”,进行符合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和体现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健全的社会关怀教育”,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学以成己;“健全的精神气质教育”,帮助学生积累未来人生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最重要资本。

  打造支撑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落实,离不开相应课程体系的支撑。通识教育强调将知识、能力、素养与人格培养紧密结合,因此课程设置既要体现“宽度”,使学生通过了解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社会与自我,拓宽视野,陶冶心灵,融合创新,追求真理;又要体现“深度”,通过对某一学科专业的一门或者几门课程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相应学科专业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郑国汉认为,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开展博雅教育基本上是在本科教育阶段,尤其注重培养在不同情况下都有用的实际能力。在英语世界,这些能力被统称为“4C”,即沟通、明辨、创造、合作。一个接受过理想的博雅教育的毕业生,当然还必须有足够宽广的知识面,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心以及社交能力和领导力。

  建设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既要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注重知识与学科的广度,又要在单门课程中注重对课程深度的挖掘和对思维方式的训练。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甘阳以新雅书院的新生研讨课“大学与社会:中国与美国”为例,分享了将阅读、写作、讨论、课堂报告等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他表示,没有阅读就没有思维,没有大量有质量的阅读,就不可能有批判性思维。阅读量太小是中国大学生最大的问题,课堂要求的阅读成为大学教育的关键。阅读对象可以是经典著作,也可以是围绕某一主题的研究文献,前者有助于培养深度思维的能力,后者有助于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牧野笃认为,大学人才培养的本意是让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拥有广阔的视野、远大的梦想,培养能够解决全球性问题、能够俯瞰整个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创造新的价值观的人才。通识教育应同道德、伦理一样,贯穿于所有专业教育的始终,而专业教育也应当与通识教育融为一体,不断革新其自身的专业性。他表示,大学教育还应当走出校园,与社会保持友好合作和密切交流,如此,大学教育才能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