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2021年11月08日 08:40 来源: 作者:本报记者 卫思谕

  11月4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在线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加入CPTPP的经济效应、现实困难与突破路径”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彰显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是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该协定的新名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介绍,CPTPP的贸易活动可以归纳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规则、合作与便利化、一般法律条款六大领域。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CPTPP实现了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及宽领域、深层次的服务和投资市场开放;在规则领域,提出了比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其他自由贸易协定更为严格的要求,在电子商务、政府采购、透明度与反腐败等议题上制定了全新规则;在合作与便利化领域,适当照顾了发展中国家关于加强能力建设、注重发展问题、加强政府间合作等诉求,包括合作与能力建设、竞争力和商务便利化等;在一般法律条款领域,就协定相关定义、管理机制、争端解决提出了一些规定。对于中国申请加入CPTPP的意义,王孝松表示,这彰显了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表明中国正在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同时,加入CPTPP有利于未来我国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推进自由贸易谈判。

  CPTPP在未来经贸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表示,加入CPTPP是我国实现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地区经贸合作和全球化合作的积极体现。中国在CPTPP谈判中应遵循“积极表态、有序推进、有所侧重、主次分开”的原则,不应简单对标国际标准,而应努力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加入CPTPP是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提质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目前国内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商务部研究院亚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袁波建议,在对标CPTPP的规则和标准进行改革时,要加强系统性改革且考虑重点领域的改革。

  目前,全球体系进入到一个超级重构阶段,传统的霸权体系处于分解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未来整个贸易体系构建的格局将会进入亚洲时代。在战略层面上,中国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内部改革。

  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

  加入CPTPP有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符合发展的长远利益。在王孝松看来,加入CPTPP可以提升我国话语权,掌握经贸规则的制定权。为此,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遵守竞争中立原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者水平、完善劳工标准、提升环保水平、规范数字贸易、进一步整合和完善产业链。需要把握好CPTPP与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立;积极参与多边框架下经贸规则的修订和重构,引领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新规则;坚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舞台上为各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苏庆义认为,要推动科技创新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即科技自立自强;要推动供给创造,引领需求,实现供需的良好互动;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深度地融入全球经济,也必须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余淼杰认为,新发展格局包括出口目的国的多样化、进口规模的扩大化、服务贸易数字化、对外投资的多样化、“一带一路”差异化、地区经贸合作递进化。CPTPP属于地区经贸合作递进化中的一部分,与RCEP共同构成落实前五个方向的重要载体。

  袁波表示,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能够帮助企业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自贸协定是双向的,企业能够拥有更好的制度性保障,自由贸易伙伴可以享受我国更优惠的待遇;推动对自由贸易伙伴更高水平的开放可以接轨更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能够畅通内循环的各种“堵点”;从规则制定角度来讲,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规则制定过程中,协定能够与产业界、企业界形成良好的反馈和协同互动。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加速重构期,整个外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逆方向的变化,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核心是要统筹开放与安全。刘元春建议,要以我国对于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的可控性、自主性、可循环性等标准来进行国内大循环的构建,同时要求我们在引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发展中找到新支点和核心增长极。此外,通过开放等外生动力也可创造内部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的契机。因此,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外部开放和内部改革间的良性互动。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及该校经济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