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化分析向计算传播学演变
2021年07月26日 08: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26日第2215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段锦航

  计算传播学是一门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旨在揭示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模式的新兴学科。7月17日,在西安召开的2021年计算传播学年会上,海内外计算传播领域专家学者围绕计算传播学学科发展方向、融合时代变化与媒体变革、研究计算传播学的人机行为、网络舆情、计算科学社会逻辑等主题,深入探讨计算传播学研究在当代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未来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

  大数据时代,无论是信息消费者还是信息生产者都会遇到挑战。对于用户而言,从大量信息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对于信息生产者而言,如何让自己的信息脱颖而出并受到广大用户的关注也非易事。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算法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工具。算法能够连接用户和信息,帮助用户发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让信息展现在对它感兴趣的用户面前,实现信息消费者和信息生产者的双赢。算法分发的出现和普遍应用,意味着人类开始运用机器大规模地解决信息分发问题,人类社会信息分发的动力从人力转向了部分自动化——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

  应用数据驱动、借助于可计算方法进行的传播过程,称为计算传播,而分析计算传播现象的研究领域就是计算传播学。当下我们面临的智能化社会,颠覆了传统社会实践理念,传播学建立的产业基础正在发生变化,智能传播模式正在扩展。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洪忠提出,传统媒体是建立在“真人”研究基础上,而智能传播时代是人机协同的,或是以机器为主完成传播工作。计算传播学目前的研究涉及新现象(计算传播)、新学科分支(自动化政治传播)和新研究对象(政治谣言)。社交网络中对人的身份扮演,以及拥有不同程度人格属性的虚拟形象已经非常普遍,社交机器人甚至在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国际事件上“操纵”着公众舆论。媒体和社交机器人在负面情感属性中更容易产生影响,而公众在正面情感属性呈现上更容易产生影响。

  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往往忽略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编程能力的培养。计算传播学是智能媒体时代传播学研究的新范式,更是新文科背景下传播学进行学科融合、文理融合的必然路向。计算传播学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领域,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虽然当前学界对现象的描述与理论化研究都已经存在,但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错位。作为一个交叉学科,计算传播学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统计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包括传播网络、文本挖掘、计算广告、数学模型及编程等内容形式。香港城市大学教授祝建华表示,面对社会各界对大数据、算法等的质疑与批评,学术界应该携手共同努力,致力于计算传播学更高一层的研究。

  媒体融合助力治理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媒体融合开拓了新空间,也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深入推进,新媒体在畅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搭建多样化社会治理平台、汇聚各方资源、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来向武提出,融媒体建设是近些年我国媒体转型中的核心问题。衡量融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其网络结构中的社会资本,包括宏观和微观社会资本。通过发展融媒体网络,提升社会资本,增强社会协同、集体信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已有的研究对于社会资本概念理解没有统一的测量方法。宏观角度研究认为,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结构,高密度的网络有助于约束个人遵从团体规范,低密度的网络会减少这种约束。微观角度研究认为,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关系,个人的网络关系越多,社会资本量就越大。经过对结论各异的众多独立研究的综合分析,中国经验中的互联网使用会增加使用者的社会资本获得。

  理论源于实践,也作用于实践。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成军表示,信息的扩散较为复杂,原因在于外部的冲击、社会网络内部的影响、个人层面的影响,还有信息本身的属性。要归纳信息的推动力,就要不断细化不同的变量。网络门槛和扩散深度对信息扩散规模均有较大影响,扩散的深度越大,扩散规模也就越大。倘若扩散的深度没有那么大,网络门槛变大,会使得扩散的规模减小,扩散深度和网络门槛之间存在一个调节作用。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转变为双向和多向互动。用户不仅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发布者、传播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钟智锦发现,网络舆论中的情绪表达呈现差异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不同的类型事件与话题、不同平台的情绪表达和不同人群的情绪表达都存在差异。人们对新媒体事件的记忆与传统媒体的报道呈正相关,偏向于最能够激发集体记忆中的正向情绪表达。钟智锦表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强化媒体与用户的联结,加强用户习惯和偏好研究,优化用户互动体验,打造更多更优质的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互动平台。

  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计算传播学委员会主办,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媒体与传播研究中心承办,《新闻知识》杂志社协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