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者投身乡村振兴伟业
2021年07月26日 08: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26日第221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接续奋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7月22—24日,在浙江省开化县举办的首届“开化论坛”上,众多青年学者、乡村一线行动者分享了学术研究和实践案例,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乡村振兴的若干重大问题。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区县样本”

  开化县位于浙江人民的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是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好地方”。近年来,开化县依托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践行“两山”理论,强化生态保护,发展全域旅游,积累了丰富的乡村振兴“开化经验”。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为浙江重要示范改革指明了方向。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在线上致辞时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开化县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其乡村振兴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

  “当前,开化县正在加快打造国家公园城市共同富裕先行地。”开化县委书记鲁霞光讲述了开化县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有益探索。他谈到,山区农民清水养鱼的致富之路证明了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下淤村生态旅游发展表明了生态宜居的关键在于既要打造绿水青山,又要让良好生态资源加快升值。他以“两慢病”数字健康服务表明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在于既要增收致富,又要共建共享;以“乡村发布”乡音广播证明了文明善治的关键在于全民素质提升、全域文明创建。正是这些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山区县样本”。

  着眼发展全局,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一级巡视员赵长保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仍是探寻农业农村发展道路的主基调。新阶段,政策制定、基层实践、理论研究应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支撑和指引,努力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良性循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培景说,研究乡村振兴主题、制定乡村振兴政策、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期待开化论坛为开化县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事业作出有益探索。

  凝聚起社科学者的智慧和力量

  论坛上,20位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联合发起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化倡议”。倡议包括扛起使命担当、立志大有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深耕学术研究、创新行动试验、培训乡村人才、传承优秀文化、推动合作交流、贡献中国方案、构建理论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奔赴乡村田野12个方面。

  李培林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舞台,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小农户发展、农村土地制度、乡村绿色发展、农耕文化、乡村治理创新等命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

  “三农”工作重心正在发生历史性转移,社会科学学者更应直面时代主题,积极奔赴田野、奔赴乡村振兴一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提出,乡村振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中国农政转型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分享乡村振兴的中国式道路。

  乡村振兴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需要举国参与、共谋共建、积极行动。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徐勇看来,乡村振兴是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的城乡差距,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性部署,既十分紧迫又要有足够耐心,如何处理好农村发展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其中的重要课题。

  “要扎根本土,向人民学习,向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者学习,凝聚起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田毅鹏建议,需要运用社会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深入总结提炼中华文明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智慧,并将其置于新时代背景下弘扬和光大。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能够为“三农”研究提供独一无二的鲜活样本。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必良认为,应立足中国历史与现实,讲好中国“三农”故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三农”研究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提升“三农”研究的国际话语地位。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传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棒”,社会科学界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为世界各国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问题贡献智慧力量。

  论坛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和浙江省开化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农业大学·钱江源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