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西迁精神”  坚持人民至上 净化政治生态
2020年11月12日 09: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2日第2046期 作者: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总体目标和“五项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是陕西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本版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西迁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和“用延安精神净化政治生态”等为切入点进行学习探讨。

  “西迁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底色

  姚书志

  60多年来,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为代表的西迁高校,用一代代师生的搬迁史、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共同书写了辉煌的“西迁精神”。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期间回顾西安交通大学艰辛的西迁历史,精辟地阐述了“西迁精神”的内涵:“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西迁精神”的核心和精髓体现了爱国、担当、奋斗、为民的精神内核。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文明成果,是推动和引领大学发展的精神动力。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需要积淀好、淬炼好发展的精神动力,西迁高校共同书写的“西迁精神”应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共同的底色。

  将爱国爱党注入新时代中国大学精神的血脉根基。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国际形势所迫和为了适应新中国建设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西迁高校在党中央的安排部署下从条件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和首都地区,陆续搬迁到了当时条件还比较艰苦的西部地区。60多年来,广大西迁高校师生将党和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立志在西部地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始终与国家同呼同吸,始终与党同向同行。爱国爱党不仅仅是西迁高校的精神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精神的血脉根基。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精神就应将爱党爱国放在首位,广大师生也应将党的召唤、国家的需要放在前列。当前,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加快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终究离不开人才资源。在新时代,仍需要一大批愿意扎根西部的人才,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今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更需要广大高校师生有爱国的思想情怀,有听党指挥的政治觉悟,有到祖国最需要地方的人生魄力,让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和党的事业同向同行。

  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国大学精神的使命担当。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60多年来,西迁高校师生听党指挥,用扎根西部、报效祖国的精神体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据统计,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的毕业生选择在陕西工作的比例高达37.6%,陕西科技大学则有41.0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西北地区,西部地区仍是西迁高校学生择业、创业的首选之地。新时代中国大学的担当精神就是要肩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使命,培养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一是担当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成长“拔节孕穗”的关键阶段,有责任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培育好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二是担当培育高水平人才的重任。面对新时代变革、未来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的高等教育还需要高扬起一流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面向西部地区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能扎根西部的优秀师生。三是担当发展尖端科技的重任。如何实现科研强国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发挥高等院校科技创新的优势。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仍需要将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融入大学精神的内核,努力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水平人才。

  将艰苦创业刻入中国大学精神的优良品格。60多年前,为了推动西部地区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为代表的东部高校师生舍弃了大上海的繁华生活,“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50多年前,以西南交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北方高校、首都高校师生为响应国家战略调整,也义无反顾地将校园完完整整地搬迁到了大西北、大西南。在搬迁过程中,广大师生不仅面临着陌生的地域,还有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自己动手规划新家园、建设新楼宇、制作安装新实验设备成为共同的经历,艰苦奋斗、重新创业成为西迁高校共同的精神品质。正是凭借着艰苦奋斗、重新创业的精神,一代代西迁师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实现了学校在新土地上的创业、发展和超越,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同样需要传承和弘扬好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实现自身的创业、发展和超越。当前,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与世界一流教育强国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高校师生心怀创业意识和奋斗精神。一是不计较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的优劣,尤其是海内外、东西部发展水平的差异,以报效祖国为人生信条,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实现人生的价值。二是坚持创新发展高等教育的信念,聚焦高校一流人才培养,走内涵式发展的高等教育强国之路,在有限的条件下坚定目标、艰苦创业,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追赶超越。

  将办人民需要的大学视为中国大学精神的信念目标。60多年来,西迁高校始终坚持扎根西部地区,将大学办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家门口,解决了近代以来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尤其是缺乏一流工科高校和高水平行业高校的局面,是真真正正办人民需要、人民满意的大学。21世纪以来,西迁高校积极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始终服务西部地区。“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基本理念和优势。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还需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品质,一是主动对接地方社会经济需求,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入手,办人民满意的大学。高等教育需要瞄准地方需求、融入行业发展机遇,把握高校为民所办的发力重点。二是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民族为人民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新时代的中国大学应该努力培养更多的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在为民族复兴贡献科技、教育力量的历程中书写“以人民为中心”的大学精神。

  西迁有终点,奋斗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西迁高校也是在西部地区艰苦的环境中历练、成长、发展起来的。当前,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还是应对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各种风险挑战的角度,科学技术都是第一生产力,高等教育都是国之根基,培养一批批一代代能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都是重中之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爱国、担当、奋斗、为民的“西迁精神”,并成为淬炼品格、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指引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共同的底色,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追赶超越的新篇章。

  (作者系陕西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在人民至上的逻辑理路中深化对制度优势的认识

  张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阐述“人民至上”这一重要理论内容、实践宗旨和价值取向。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制度完善、实践路径和评价标准方面的“人民至上”性特征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彰显。同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破解脱贫攻坚、生态建设、疫情防控等常态化社会治理与发展难题的“人民至上”性指向也得到了更进一步强调。因此,从“人民至上”的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进行理解、诠释,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实现新发展的重要逻辑前提与理论基础。

  一是要在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优势的认识。“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中国化表达,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化阐释。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是历史进程的实现者,也是历史发展的主导性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历史上一切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就在于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人民群众的力量。同时,马克思主义始终将消灭私有制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基本条件,进而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必然是政治层面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文化层面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极大充裕以及社会生活层面人民群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阶段、共产主义阶段,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己的主人。人民至上的原则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固有属性。这种属性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天然的人民性,从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牢牢建立在人民拥护与群众爱戴的基础上。可以说,从人民至上所蕴含的理论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内生于这一制度发生发展的始终,内嵌于这一制度结构运行的各个方面。

  二是要在人民至上的实践逻辑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优势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时代主题,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此过程中,人民至上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实践原则。一方面,从实践主体来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就是人民主体作用不断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不断凸显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既是人民群众生动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亲身参与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制度载体。另一方面,从实践结果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把是否能够实现人民利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自身巩固、完善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根本政治制度的运行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基本经济制度的运行强调保障人民利益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人民至上的实践原则与基本要求。正因为人民的广泛参与,这一制度才能汇聚起磅礴的历史伟力,发挥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效能;也正因为这一制度惠及全体人民,所以才能够真正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得到了不断彰显。

  三是在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优势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和情感指向为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伦理优势,则在于这一制度始终把实现绝大多数人的自由、平等与公正作为其价值追求的核心目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来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从而在生产关系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关系领域保障了人人享有的基本要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具体内容来看,人民当家作主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层面的公平正义、在精神生活层面的自由解放。因此,无论是在经济基础领域还是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本身就内含着科学合理、正当进步的价值取向,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这种价值取向是这一制度本身的固有属性和一般特征,是在价值层面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显著标志。同时,在这一制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这种价值追求又转变成了一种为民的情怀。这种情怀一方面表现为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厚重人文底蕴和一切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明确目的;另一方面则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从而使党作为领导力量的自身优势与制度本身的价值追求相互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与发展的崭新格局和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弘扬“西迁精神”

  曹波俏  宋娜娜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弘扬“西迁精神”,“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作为西部重镇的陕西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需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

  爱国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西迁精神”是作为广大“西迁群体”爱国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奉献的崇高品德和家国情怀。作为脱贫攻坚重点的西部地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爱国主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60多年前,西迁群体用“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庄严承诺展现了胸怀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西部崛起作出了贡献,树立了榜样。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需要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有机融合,将爱国主义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人民的情感,转化为自觉打赢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务实行动。

  听党指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有着强大的制度优势。聚焦信念定立场,听党指挥是一切行动的基础。当年西迁的教授们打起背包,义无反顾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就是知识分子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行动模范。现在,我们从摆脱贫困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步伐,走上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展现出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效率,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障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深情地说:“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没有捷径可走,越是在关键时刻,党员干部越要听党指挥,哪里艰苦往哪里去,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冲锋在“最先一公里”,决战在“最后一公里”。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听党指挥跟党走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

  艰苦奋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胜要诀。艰苦奋斗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得以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精神武器。60多年前,在全中国百废待举的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祖国急需快速发展的迫切压力,“西迁人”在生存条件和办学条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在黄土地上展现出一股锐意进取、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一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发展了西部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将陕西建设成为文化高地。回顾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用70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发展奇迹,实现了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跃升,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一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二靠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目标的第一步,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任务重,使命特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刻,又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国际形势,我们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大力弘扬以艰苦奋斗为特征的“西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确保完成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白清平 魏晓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而要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关键要能够在党建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这就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论述。其中,在陕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全过程”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明确要求。这就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度重视:深入认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大意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来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从严加强党的建设。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属性和历史使命决定的。因此,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严建设这一原则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明显的理论创新意义。从现实意义来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仅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党自身必须过硬。而党要实现自身各方面都过硬,就必须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就必须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同时,党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而在这“四个伟大”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就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从而为伟大梦想的实现提供根本保证。可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关系着党能否长期执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的根本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夯实责任:切实落实各级党委(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关键要能够落实落地、责任到人。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这就指明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责任主体,为切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落实落地提供了关键抓手和根本指导。众所周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首要问题在于由谁来推动,也即主体问题。主体不明,责任就难落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主要主体,就是各级党委(党组)。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主要由各级党委(党组)来从严管理自己范围内的党员干部。其中,中央是全党的核心,各级党委(党组)以及全体党员都要接受中央的管理和领导。地方党委(党组)主要管理地方各级党委(党组)以及地方党员干部。基层党委(党组)管理基层各级党组织以及基层党员干部。各级党委(党组)要各司其职,承担起相应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明确自身职责所在,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思路方法,构建责任落实评估标准、激励举措以及督查追究问责制度,建立健全职责明确、科学严密、确保落实、及时整改、运行有效的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责任落实体制机制。

  全面推进: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全过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害在全面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明确指出,要“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全过程”。这就指明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基本路径,也就是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在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一方面,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贯彻落实到党务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不管是发展党员工作、干部考察监督工作、人才工作,还是党的宣传统战工作、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党的群众工作等,都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贯彻到其全过程和各环节。另一方面,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不管是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还是党的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都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贯彻落实到其全过程和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在党的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全覆盖,进而实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