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也要靠运气
2020年11月12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2日第2046期 作者:吴岳添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往往一鸣惊人,因为评奖之前早就万众瞩目、翘首以待。然而许多人也会感到失望,因为不仅心仪的作家名落孙山,甚至像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这样呼声很高的作家也是多年陪跑,始终与诺奖无缘。今年获奖的生于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的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也并未引起意料之中的轰动。可见获奖结果并非完全取决于人们的意愿,实际上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时代的局限。诺奖的评委们不是具有非凡远见的圣人,他们往往也会囿于成见,从而可能使最有声望的作家与诺奖失之交臂。1901年,也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刚刚创立的第一年,当时法国的左拉不仅著作等身、享誉世界,而且他在19世纪末的德雷福斯事件中挺身而出主持正义,成为法国进步力量的领袖。然而评委们却认为,他的作品中“粗俗得厚颜无耻的描写,以及缺乏灵性的自然主义,令人难以把应该授予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作家的文学奖颁发给他”。左拉在1902年就去世了,使得评委们的重大失误永远失去了弥补的机会。也就在同一年,大名鼎鼎的托尔斯泰以“可怕的自然主义描写”“对文化的敌视”和“理论上的无政府主义”等理由被评委们拒之门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世界的影响举世公认,但是到1936年,评委们还完全无视他的学说对包括意识流小说在内的现代文学艺术的促进作用,认为他“具有扭曲的想象力”,“把语言贬低为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甚至斥责他腐蚀了一部分世界文学。

  其次是诺奖的评选虽然要广泛征求推荐人的意见,但是推荐人的身份往往更为重要。瑞典国王居斯塔夫六世的小弟纪尧姆亲王在1949年推荐福克纳,1951年又亲自给评委会写信推荐已经落选三次的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从而使他们得以顺利获奖。又如1946年获奖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从1931年开始就得到1929年获奖者托马斯·曼的推荐。还有1960年获奖的法国诗人圣琼·佩斯,他是法国老资格的外交官,而推荐他的是其朋友哈马舍尔德。哈马舍尔德既是评委,又是他作品的瑞典文译者,而且当时还是联合国的秘书长!

  评委们虽然力求公正,但是对外国文学也有各自的爱好,他们与文学大国法国的关系特别密切,这或许是法国作家获奖最多的原因之一。例如女评委卡塔丽娜·弗罗斯藤森不但翻译过杜拉斯的作品,而且她的丈夫就是法国人。1957年获奖的加缪,从1949年开始就得到赫雅玛尔·吉尔贝格和比尔格·埃克贝格元帅这两位评委的大力支持,加缪在颁奖仪式上发表受奖演说之后,亲自把埃克贝格元帅夫人领到餐桌旁就座,无疑是向元帅表达一种谢意。

  在1974年之前,北欧国家都有不少作家获奖,仅瑞典就有6人之多,这与评委们身为瑞典人不无关系。1974年获奖的瑞典诗人哈里·马丁逊由于备受指责而于1978年切腹自杀之后,评委们不得不三思而行,直到37年之后的2011年,才向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颁奖。

  最后是作家们自身的运气。法国诗人保尔·瓦莱里经过10次提名,可惜在1945年颁奖前夕的7月份就去世了。1946年,77岁的法国作家纪德被提名,评委们吸取了瓦莱里的教训,第二年就把奖颁给了他。1953年正好没有合适的获奖候选人,英国首相丘吉尔主要以演说家的资格获奖,当然与他的声望也是分不开的。

  运气最差的是法国作家马尔罗,他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是一位传奇性的民族英雄,而且创作过法国仅有的两部反映中国革命的小说,但是他却与三次获奖机会擦肩而过。1947年他被首次提名时只有46岁,因为太年轻而让给了老迈的纪德。丘吉尔在1953年获奖后引起非议,评委们发誓不再颁奖给政府官员,马尔罗在1967年最后一次被提名时恰好正在担任戴高乐政府的文化部长,而等到他在1969年卸任的时候,贝克特和索尔仁尼琴等新一代作家的声望已经如日中天,使马尔罗永远失去了获奖的希望。然而历史是公正的。1996年11月23日,在他去世20周年的时候,他的遗骸被迁入了巴黎的先贤祠。至今遗骸被安放其中的法国作家只有6位:18世纪的伏尔泰和卢梭,19世纪的雨果、大仲马和左拉,20世纪仅有马尔罗一人。这位在文坛和战场上为法兰西鞠躬尽瘁的作家最终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和殊荣。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尽管存在着种种问题,不可能做到完全公正,但迄今为止,它作为世界上最权威的文学奖的地位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如此,今年获奖的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虽然没有引起轰动,但我们不能因为对获奖者的不甚了解而否定评奖结果,而是应该对获奖者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以便客观地认识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正如2006年获奖的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他的作品晦涩难懂,起初让人看不明白,只有在阅读他的全部小说以后,才能体会到他的作品正是深刻地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介于欧亚文化之间的土耳其民族的矛盾和焦虑,同时表达了他的美好理想:东西方文化应该相互理解、尊重对方、充分交流,以建立一个和谐完美的世界,这正是诺奖颁发给他的重要原因。

  诺奖的评选过程表明评委们不存在谋取私利或变相贿赂等问题,他们的“偏见”主要是时代造成的。随着世界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诺奖得主逐渐从欧洲扩大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拉丁美洲和非洲。我们在乐观期待新世纪美好的文学前景的同时,也应该相信诺贝尔文学奖在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方面会一如既往地发挥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