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2020年11月09日 08: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9日总第2043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第十八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近日在江苏南通举行。来自全国83所高校的230余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共话大学教育思想,探究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确立高等教育

  普及化阶段新思想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们普遍将关注点放在扩张规模、增长数量和提升“毛入学率”方面。在普及化阶段,人们更关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跨学科”和“多样性”。我国高等教育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高校学科、大学文化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局面。

  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需要不断革新教育质量观,以此促进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振天表示,高等教育质量观演变的一般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在范围上,从单一实体化质量观向多元系统化质量观演变。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质量是目标、过程、结果的统一,是投入、过程与产出的统一,进而将一切要素都包含其中。二是在性质上,从知识本位质量观向能力本位质量观演变,高等教育必须满足多方面需求。三是在方式上,从政府规制质量观向多方协商质量观演变。

  在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龚放看来,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为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援。谈及高等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龚放表示,要确立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从而探索新模式和新路径。在继续造就高素质学术人才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培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上。

  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胡建华进一步解释说,具体而言,在教育理念上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在课程内容上要从“应该教什么”向“应该学什么”转变,教学重心要从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向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质量转变,教学形式要从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向小班化、充分利用信息手段的教学形式转变,教学管理要从学习评价、升学毕业的“学年主义”人才培养体系向依据每个人不同学习达成度实施教学管理的制度转变,质量评价要从“评教”向“评学”转变。

  多措并举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

  如何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邬大光建议,大学治理应该围绕大学职能展开。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和水平,核心是提升大学管理的专业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生管理的专门化。大学治理包括三个层次:基于经验的大学治理、基于制度的大学治理、基于文化的大学治理。这三个层次反映了大学治理的三种水平。建设一流大学,应该考虑大学文化治理,这是大学成熟的标志。一流大学的文化治理不是一种简单的制度性规定,而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能共享、可传递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就是培育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钟秉林表示,大学治理的实践路径包括改善政府的宏观管理、完善大学领导体制、优化大学组织结构、保障大学民主管理、平衡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力,以及深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营造优良的大学文化等。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是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我们必须挖掘大学文化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大学生和教师社会责任感,为高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及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通大学承办。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