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2020年04月08日 05: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8日总第190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吴楠 孙美娟

  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习近平强调,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做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精准落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举措,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哲学社会科学界学者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全力做好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把脉定向,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科学有序推动复工复产

  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科学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大事。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波舟山港,以及中小型民营制造企业聚集的北仑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园区。

  港口是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表示,港口承担了我国90%以上的货物进出口任务,特别是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期间视察宁波舟山港,传递了一个有力信号,中国不仅将有序推动复工复产,还将保持国际供应链畅通,保障各类经贸活动正常开展。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超过50%,占GDP、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均超过60%。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听取中小企业的心声,为其打气、鼓劲儿,增强中小企业战胜疫情、渡过难关的信心和力量。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祖辉告诉记者,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宁波舟山港坚持不停工、不停产。截至3月底,港口吞吐量已逐步恢复至日常水平。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中国正在努力推动全球产业链的恢复。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张为付表示,港口的复工复产表明了生产的上游原材料需求和下游的产品市场需求运转正常,是经济社会秩序走向正常化的标志。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民营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了灵活机动、随时生产、即时转产、快速投产的优势,满足了国内和国际防疫物资的生产需要。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支持下,中小企业一定能够渡过难关,迎来更好发展。

  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宏看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波舟山港口,对于促进物流业率先复工复产、保障国际供应链畅通、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产,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民营中小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遭遇的困难,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地政府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不仅有利于及时提振企业家信心,积极破解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更有利于促进大中小企业的整体配套和协同复工,为争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这次浙江之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访了15年前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余村,以及生动彰显生态文明思想的杭州西溪湿地。习近平指出,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到余村和西溪湿地考察,表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要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告诉记者,“两山”理念为余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余村坚定践行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依靠绿水青山把绿色资产转变成为经济资产。西溪湿地努力践行“两山”理念,形成地区经济、文化、生活融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不仅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地区生态平衡,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黄祖辉谈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本质上就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核。

  在西溪湿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认为,我们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基本矛盾性质变化来考虑问题,平衡二者之间所存在的直接性冲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成为我们继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遵循与指引。

  在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李慧明看来,保护好生态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大前提,只有绿色发展,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恢复和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将乡村的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揭示了水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而且上升到了生态审美的高度。同时,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不仅在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更是对自然内在的诗意和美的追寻。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和治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将保护西湖和西溪湿地提升到城市发展和治理导向的高度,从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视角,体现了将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发展思路。

  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教授李一表示,“两山”发展理念不仅让中华大地上无数个“余村”实现了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的梦想,而且成为引领美丽中国建设乃至推动全球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向和实践原则。从发展哲学的分析视角来看,“两山”发展理念坚持的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统一的价值立场和实践准则。我们在推进和实现发展的过程中,要自觉确立起发展的协调意识、发展的质量意识和发展的主体责任意识。要正确地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矛盾关系,深入推进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提升发展的整体质量。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把党员、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把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抓住了社会治理工作的基础和要害。”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表示,各地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重点提高专业化水平,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黄祖辉告诉记者,针对农村基层的特点,浙江许多镇村创新做法,不仅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化解中心,实施与互联网相结合的“网格化”治理,而且推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等做法。这种从实际出发的一站式工作方式,既方便了群众,拉近了群众与干部及基层政府的距离,又有效化解了不少矛盾,提高了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深受广大群众的赞赏。

  “安吉县社会矛盾调解中心91.3%的矛盾纠纷化解率表明,‘枫桥经验’是适合中国传统的基层治理方式。律师、调解员、乡贤等人士的参与,对预防纠纷和促进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高杰英说。

  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仅需要治理理念的革新,而且要有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的支撑。”黄祖辉谈到,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的高效运行,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和数字治理的创新实践。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该中心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在国内首创“健康码”“五色图”来实现疫情防控与复工两手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关信平看来,城市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大、治理难度大。因此,做好城市治理工作是对综合性国家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城市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应用高科技手段,建立智慧型指挥系统,将城市生活联成一个运行协调、指挥灵活的智慧化体系。

  从危机中捕捉创造机遇

  习近平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疫情之下,任何一个经济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唯有坚持开放与共享,才能有效缓解疫情冲击。张为付表示,中国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当前,中国的复工复产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我国复工复产的各项措施可以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经验。下一步,我国应该进一步巩固现有的制造业优势,更加广泛地加强国际合作,整合利用全球生产要素,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更新。

  在倪月菊看来,虽然我国一些传统行业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冲击,但同时也促进了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我们应继续着力推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发展,大力推动“互联网+”等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加快工业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用工风险,提升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更好地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化危为机,创新发展是关键。段伟文谈到,疫情对于人流和物流产生了一定影响,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必须考虑到这些变化,不仅要及时调整和重构相关的资源链、产业链和业务流程,还要对人才流动、信息服务、知识网络等基本要素做出新的设计和布局。要找准我国科技当前发展的优势所在,乘势而上,实现质的突破,处理好基础创新与应用创新的关系,努力打通创新供给和创新需求的双向激励通道,促使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