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四个向度
2020年03月17日 00: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7日总第1887期 作者:周玉琴

  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它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运作过程,实质上就是围绕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道德的社会“正能量”传递与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道德“亲身体验”相统一的“理论内化、行为外化”过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使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高效运作,我们必须构建完整、系统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优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由学校领导主管、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的一项比较复杂的动态教学活动。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各级领导和思政课教师应基于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构建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形成校级党政领导、职能部门、思政课教学的二级学院和师生在内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首先,各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在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建设,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或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思政课教学机构共同组成领导小组,做到统一规划和指导。其次,学校各职能部门(学工部、教务处、团委)在校主管领导的指导下,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在经费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进行严格的监督考核。再次,承担思政课教学的二级学院要制定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要做出明确规定,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对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监督考核,把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最后,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出详尽的规划、实施步骤,并精心组织,减少实践教学的随意性,以确保实践教学能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基于时代性和学生个性的多样化,还应注重激发当代大学生自觉的参与意识,及时追踪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和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切实承担起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而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激励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长效途径。为此,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开放式的教学课程体系。首先,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课程建设的轨道,综合四门思政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点、疑点和热点问题,制定思政课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其次,实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标准化,制定培养计划、学时、实施方案等,确保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再次,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成“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两大模块,并要求有实践教学的活动过程记录,形成点面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最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智能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以课堂实践教学为基础,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为主体,网络实践教学、智能手机实践教学为补充”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实践育人的内容与形式。

  拓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体系

  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保障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性环节。办好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为此,高校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网络信息空间、手机媒介和馆藏教育资源”,建成“多维立体”实践教学基地。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典型实践教学资源,如学校的校史馆、专业实习基地等,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开阔视野,在实践中培养其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学校立足于区域特色,寻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企业、单位的支持,让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乡镇农村都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使当代大学生在时代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汲取营养,增强辨别力。再次,高校要积极开发好、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容量大、立体化和交互性的功能,使网络信息空间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多彩”舞台。最后,应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媒体客户端的优势,搭建整合学校、院系、班级、社团等之间的桥梁,充分挖掘利用微博、微信、QQ等手机媒介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创设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是衡量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指标。实践教学测评体系应涵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四个环节,即“目标导向、过程监测、效果考核、结果奖惩”。首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总目标的动态实践教学活动。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科学设定具体量化标准的指标以及权重比例,构建独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其次,依据设定的指标体系,建立由分管校领导、学校督导组、教务处和思政课教研室组成的多层次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指导实践、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再次,效果考核应包括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中的综合表现、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的社会认同程度以及学校制定教学计划的进行情况,等等。同时,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结合起来加以认定。最后,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评选优秀实践活动成果、实践先进个人并进行展示与表彰,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此外,对教师要确立实践教学量化指标体系,与工作量、职称评定、绩效工资挂钩。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质量,使之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系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