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工夫论的哲学意蕴
2020年01月03日 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月3日第1850期 作者:记者 张清俐

  本报济南1月2日电 (记者 张清俐)“稷下论道论坛:儒家工夫论工作坊”近日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着力探讨了中国哲学思想工夫论的内涵。

  工夫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彭战果认为,儒学以及其他中国古代思想所关注的身心修养,可以用“工夫”这一概念进行概括。工夫的本质在于运用一定的身心行为,将理论转化为体验,从而获得整体性、普遍性的认知。

  有不少学者认为,工夫概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有关成德之学、修身之法的思考与实践。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沈顺福介绍,从中国古代思想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将居敬、立志、诚意、正心等方法当作修身的手段。但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并未将这些修身手段上升到工夫论,因而只能称其为修身论。

  从修身论发展到工夫论的转折点出现在宋明理学时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立胜提出,儒家拥有源远流长的“修身”传统,这一传统从先秦延续至宋明。在宋明时代,理学以“工夫”进行心灵操练。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陆永胜认为,自宋代以来,《大学》中的工夫之道成为各种诠释话语的主题,也因此在不同的诠释视域中呈现出不同的工夫图式。《大学》的工夫图式以修养论为特色,在工夫的演化中蕴含的是对人的主体性的确认和终极关怀,因而体现出浓郁的人文色彩。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郭美华认为,《论语》中蕴含着日常生活的工夫论意蕴,主张人们可以经由自觉行动而实现人生改变。

  荀学派是工夫论的诠释路径之一。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研究员路德斌认为,儒家荀学派的工夫论取向在于“化性起伪”。在荀学派看来,“伪”是人先天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一种向善能力,它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从而使“善”成为可能。

  彭战果认为,从中西哲学对话的意义上来说,工夫作为一种方法,与依赖知识和语言的希腊哲学迥然不同。但工夫与希腊哲学在根源处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或能作为中西哲学交流与会通的契机。

  论坛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