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体系建设
2019年11月22日 08: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22日第1821期 作者:记者查建国 夏立

  本报上海11月21日电 (记者查建国 夏立) “大数据时代国际人才集聚理论与模式”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召开,与会专家就大数据时代国际人才集聚模式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国际人才流动和集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表示,目前,我国人才包括国际人才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在关键科技领域的尖端人才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人才体系建设方面仍需加强。应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集聚、培养、使用、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和政策优势。

  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别。云南大学教授杨红英提出,应该在充分考量“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等背景下系统规划和设计我国国际人才集聚模式,进一步结合不同区域特点、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采取不同的国际人才集聚战略。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教授顾琴轩认为,人才体系建设不能仅着眼于人才集聚制度,还应大力加强人才评价制度建设。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表示,智能化时代曙光已现,同时也将开启人才培育个性化时代,下一步的人力资源、人才管理及相关理论研究将走向“人才+AI”的时代。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凯认为,面对激烈的世界各国人才竞争格局,我国要主动打破各类数据壁垒,采用大数据技术率先建立起国际高端人才数据库、国际人才流动趋势数据库、国际人才产业链人才匹配全景数据库等一系列国际人才集聚的数据平台,促进和引导我国国际人才的合理和有序流动。

  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刘洪提出,保护人才特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和诀窍,也将成为“隐私”保护的一部分。因此,大数据时代要高度重视数据产权保护和人才安全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汪怿认为,近两年来,我国人才战略开始更加关注人才安全和数据安全问题。我国作为全球人才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节点,应从全球人才网络吸引和集聚国际人才。借助于大数据的支撑,可以充分考虑“人”与“才”分离的流动模式,重视人才虚拟流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贡献,比如基于AI和物联网的智力流动方式,以及推动众包等智慧共享模式。

  会议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国际人才集聚及中国战略对策研究”课题组承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