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发展插上信息化翅膀
2019年08月28日 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28日第1766期 作者:本报记者 黄亚楠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建设数字乡村,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对于构建现代化乡村经济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突破信息建设“最后一公里”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业生产与数字信息化技术的结合不够紧密。近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正式发布,为突破信息建设“最后一公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了整体布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当前我国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较为明显,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进程,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何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依托城市数字信息技术优势,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难题,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马华表示,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在着眼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三农”发展的重点、难点,缜密分析城乡数字信息技术资源配置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规划。

  “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已经具备一定现实条件。”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荣卓提到,近年来,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不断加快,农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率明显提升,部分乡村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进行了信息化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类要素加速流向农村,为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在山东农业大学农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宋长青看来,建设数字乡村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他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广泛应用,必然会不断催生新的农业经济发展业态,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模式将会重新洗牌。依托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方法,农业农村发展将得到全面升级,农村治理将得到全面进步,农民生活将得到全面改善。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如何跨越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民参与度和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实现信息惠农,是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此,陈荣卓认为,首先,应培养农民的数字意识,让农民参与是前提。一方面,要加大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宣传力度。综合运用各类大众传媒向农民展示数字乡村建设的实际效益,并通过党日活动、村民会议、文化活动中心、农民讲习所等村庄交流平台和场所,宣传引导农民正确认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以数字化推动解决农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率先推动民生、农业生产、经营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激发农民积极性。其次,要降低数字成本,让农民能参与是保障。在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降低农民参与数字化的实际成本。一方面,数字化服务的资费设置和应用终端开发应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定制,使农民参与数字化更具性价比、更加人性化。另一方面,要完善提速降费、费用补贴等政策支持,使更多农民愿意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真正发挥其普惠效应。最后,应提升数字能力,让农民会参与是关键。以专门机构为依托,积极建设具有教育培训功能的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开展本土化、层次化的数字能力培训。同时,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小农户、老年人、留守儿童和妇女等重点人群的信息素养培育,通过信息化实用技术培训,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生产与生活需求。

  马华提到,要继续把农村党建工作作为重点任务来抓,扎实开展党员专题教育活动,提升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为指导,根据地方实际,探索数字化与现代乡村治理有机结合的有效模式。此外,要继续加大力度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出数字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示范效应,消除农民在农业生产数字信息化过程中的顾虑。

  开创中国特色数字乡村发展道路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各异,未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推进,必须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开创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数字乡村发展之路。魏后凯表示,我国各地区农村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迥异,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分阶段、分领域、分地区推进。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推进数字乡村试点,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结合各地发展条件,突出特色。

  陈荣卓建议,在建设数字乡村的过程中,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价值导向,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基本方法遵循。要统筹协调各方关系,形成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合力,把握不同类型乡村的特质和数字化发展规律,让每个乡村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数字化发展之路。

  数字信息技术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必然包含与乡村社会中传统性因素相矛盾的地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乡村社会也不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性因素仍然在现代乡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华表示,这就要求数字乡村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而要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策略加以实施。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宋长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措施建议。一是继续加强和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数字乡村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建设乡村信息化高速公路,打通城乡之间的信息流、数据流、资源流、人才流,走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大力培育“新农人”。积极出台有效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村进城务工能人进入农村创业,为各类人才提供平台、信贷、技术、环境等方面的资源,使其在农村广阔天地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三是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立足我国“小农户”现实和各地资源优势各异的实际情况,按照“互联网+小农户”“大数据+数字农业”的发展模式,发展数字农业、智慧旅游、智慧产业园区,提升传统农业发展水平,打造各具特色的数字乡村发展品牌。四是统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数字化一体发展。通过数字乡村建设,真正使农民生产智慧化、生活便捷化、生态可视化。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