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术创新
2019年07月22日 09: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22日第1739期 作者:记者王广

  本报讯 (记者王广)为深入拓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学术视野与思想理论厚度,7月20日,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萼,《世界哲学》副主编鉴传今,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仰海峰,复旦大学教授、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凤才出席研讨会并分别致辞。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志宏主持研讨会开幕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50名学者参加研讨。

  郑萼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艰巨任务,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立足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以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崔唯航在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社会现实的方式”的主题发言中提出,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必须坚持从现实出发,提炼时代精神的精华,反对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切实把握当代社会现实的根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文喜认为,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条路径是以21世纪现实问题为导向,努力挖掘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思想资源及其现实意义。例如,马克思主义内蕴着友爱等衡量美好社会的准则,可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哲学基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秀琴通过翔实的文本梳理,考证了卢卡奇“物象化”概念的缘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义天考察了尼尔森通过“辩证层级结构”对马克思正义概念的理解,阐明了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问题研究的借鉴意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认为,要在法权正义的基础上,将正义扩展到公平分配和交换正义领域,进而聚焦于生产正义等问题。

  英国邓迪大学教授弗兰克·鲁达作了题为“国际马克思研究新进展”的主题发言。国际卢卡奇协会主席吕迪格·丹内曼围绕“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社会主义的理念”提交了学术报告。与会学者还就21世纪非洲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与展望、21世纪韩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英国新左派内部的方法论差异、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与理论前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苏联范式及当代启示等论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