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汉语教育
2019年02月22日 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2月22日第1638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译心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国际汉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向刚需。近日,记者就“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汉语教育的意义、国际汉语教育的现状、未来国际汉语教育的发展方向等问题,采访了多位学者。

  语言人才是战略资源

  在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语言人才不可或缺。北京语言大学预科教育学院院长翟艳认为,语言人才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国际汉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语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走出去”与“请进来”是培养语言人才和传播文化的有效方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表示,语言不仅是一门学科知识,更是一种工具。我们未来的国际汉语战略不能削弱,也不能保守。

  针对海外汉语教育发展现状,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郭熙提出,当前海外汉语教学呈现形式、对象及教学资源需求多样化等特征,存在面向汉语高级班的教材仍然短缺等问题。在今后发展国际汉语教育时,要培养“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人才,并不断优化教育方式方法,用语言为“一带一路”建设铺路。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翟艳看来,建设孔子学院是“走出去”战略的具体实践。搭建孔子学院这个人文交流平台,增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了民心沟通。“汉语热”带动了当地对汉语学习的旺盛需求,为语言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不少国家已经把汉语教学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从政策上推动了汉语学习本地化的进程。

  翟艳表示,与“走出去”相比,“请进来”具有更大的优势和便利。高速发展的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前来学习。近年来,我国先后设立了中蒙、中埃、中印尼等13项专项奖学金和丝路奖学金。各大高校也积极展开同政府、企业或民间团体的合作,创新了多种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资企业是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之一。郭熙认为,当前企业亟须懂当地语言的中方人才。培养这些语言人才,需要依靠海外华校的力量。当前,不少海外华校有自己的校舍和设备,但除了周末中文班外,这些资源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与此同时,海外华校也面临着经费不足、办学条件不够、教师待遇低、难以吸引或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华文教学工作等困难。

  突破传统教学思维

  曾天山表示,在中国周边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推广汉语较为容易,但在没有汉语学习传统的国家,比如欧美、非洲国家,推广汉语难度较大。因此,国际汉语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思维,应当结合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维习惯,适应当地特点。

  谈到当前国际汉语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些难题时,翟艳提出,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孔子学院数量相较于人口与经济总量明显不足。如果说前一个十年国际汉语教育的主阵地在欧美发达国家,那么今后十年孔子学院需将海外布点的重心向“一带一路”沿线转移。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快对孔子学院运行成效的研究与评估,以服务、造福当地人民为目标,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开展工作。在国内,要提高奖学金的使用效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成才率。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高校要扩展合作渠道,探索更多的订单式语言服务方式,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郭熙认为,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急需的语言人才,需要充分发挥海外华校的作用。华校的教师大多同时会中文和当地语言,可以通过他们培训中方员工和当地员工,提升其工作适应性。海外华校可以同孔子学院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分工合作,把海外华校建设和孔子课堂建设结合起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建成华侨学校,吸引更多的侨生和国际学生就读,产生提高华语地位的连带效应。中资公司还可以通过海外华校在当地建立人脉关系,推动中资公司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国内相关院校可以同海外华校实行点对点交流,提升双方的教学质量,国内高校也可以以此扩大海外影响,吸引更多的华侨、华人子女回国就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