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鲜卑迁徙路线研究获新进展
2019年02月15日 08: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2月15日第1633期 作者:记者张娓 通讯员特尔巴依尔

  本报讯 (记者张娓 通讯员特尔巴依尔)2018年,我国和蒙古国的考古工作者对蒙古国中北部鄂尔浑省吉尔嘎朗图苏木艾尔根敖包墓地进行了联合发掘。这次发掘的成果对研究拓跋鲜卑的迁徙路线具有重大意义。近日,围绕这批墓葬所包涵的文化因素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主持发掘的相关学者。

  2008年,蒙古国考古工作者在进行物质文化普查时发现了艾尔根敖包墓地。2016年9月,在蒙古国召开的学术会议上,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考古与人类学研究室主任奥德巴特尔介绍了这处墓地的发掘成果。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魏坚最先提出该墓地可能为鲜卑文化遗存的看法。2017年7月,魏坚带领中国人民大学的考古学者赴该处墓地考察。2017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和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协商,签订了三年的合作研究协议。2018年7月至8月底,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墓地进行了第一期的联合发掘工作。此次发掘清理了3座大中型墓葬,出土了陶罐、陶灶、石珠、陶片和基本完整的木棺等遗物。

  在对艾尔根敖包墓地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考古学者对拓跋鲜卑的迁徙路线也有了新的认知。奥德巴特尔表示,通过艾尔根敖包墓地的考古发掘,首次确认了蒙古国境内存在鲜卑文化遗存。此处墓葬结构与分布在中国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的七郎山鲜卑墓颇为相似。从出土遗物及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看,该墓地中有些遗骸的体貌特征与七郎山鲜卑人群的体貌特征相符。

  魏坚分析称,在中国境内的拓跋鲜卑墓葬中,呼伦湖周边地区没有发现洞室墓,而在阴山以北地区发现的偏洞室墓和竖洞室墓葬年代偏晚,艾尔根敖包墓地发现的偏洞室和竖洞室墓葬与早期的鲜卑墓葬形制是不一样的。从时代上看,艾尔根敖包墓地的时代比呼伦湖地区发现的墓葬时代要晚,比在阴山以北发现的墓葬时代要早,因此艾尔根敖包墓地在年代上很有可能是联结呼伦湖地区墓葬与阴山以北地区墓葬的桥梁。

  关于拓跋鲜卑的迁徙路线,学界之前有两种认识,一是嘎仙洞—呼伦湖—内蒙古阴山以北—越过阴山建立代国—北魏王朝。二是拓跋鲜卑可能从呼伦湖向广阔、平坦的蒙古高原西行。

  魏坚认为,拓跋鲜卑在南下中原时,其中一部很可能一路向西,穿越蒙古国中部的肯特山地区,进入鄂尔浑河流域。当然,当时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也可能是匈奴逐渐西迁、鲜卑“尽占匈奴故地”后,留在当地的匈奴余部,所以他们在文化面貌上兼有鲜卑和匈奴以及汉文化的因素。而艾尔根敖包墓地正是拓跋鲜卑在“尽占匈奴故地”途中留下的遗存,其在文化内涵上体现了明显的承上启下特征。具体来说,拓跋鲜卑部先由大兴安岭北段发展起来,在考古学上表现为从嘎仙洞到扎赉诺尔、拉布达林、伊敏车站、孟根楚鲁、团结墓地等呼伦湖周边的墓葬。其后,拓跋鲜卑部分西迁到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在考古学上表现为蒙古国艾尔根敖包墓地。再后来,拓跋鲜卑又南下进入到内蒙古阴山以北地区,在考古学上表现为七郎山墓地。

  目前,蒙古国相关学者认为,该项考古发现可能会改变以往他们对蒙古高原历史的认识。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