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世界史研究深入发展
2018年11月23日 08: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23日第158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武勇

  11月17—18日,由《世界历史》编辑部和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主办的“纪念《世界历史》创刊四十周年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的70余位世界史研究者与会,共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并就世界史研究面临的老问题和新起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不断开拓新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开拓性进展。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王晓德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世界史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国内学者获取资料的途径已与外国学者无异。资料的扩展必然会拓宽学者的选题范围和研究思路,而新研究领域的开拓将继续成为未来世界史研究的一大特征。其次,2011年世界史升为历史学一级学科之后,世界史研究人才培养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剑鸣认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已经形成了三种类型。第一,在开放的国际性研究领域,如古典学、埃及学、亚述学,国内研究者以欧美留学归国学者居多,其研究活动和成果具有一定的国际性。第二,在半开放领域和国别史领域,如非洲史、拉美史、东南亚史,由于欧美学者捷足先登,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确立了研究范式和标杆,中国学者在这些领域的影响力仍有待提升。第三,在西欧、美国、俄罗斯、日本历史研究领域,由于所涉国家均有深厚的史学传统,相关成果往往引领国际史学潮流,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学者要想取得发言权还面临诸多困难。

  李剑鸣表示,以美国史为例,如果我们既能关注美国史学的前沿,又能汲取中国史学的滋养,则有希望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取得足以产生国际反响的成果。在政治史、外交史、经济史这些传统领域,我们需要借助新方法,采用新视角,以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在社会史、文化史、城市史、环境史、医疗史、知识史、学科史等较新领域,我们则需要进行更多的尝试。

  持续关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侯建新表示,尽管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的世界史学科还是存在研究人数不足、研究体量不够大等问题。这与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社会需求不相匹配。侯建新认为,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相关研究呈现出专业化、精细化的趋势。世界史研究要持续关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并始终致力于为国家战略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孟庆龙认为,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课题有助于提高论文的原创性,同时也能够多出好成果。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德斌认为,在中国学界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大背景下,历史学中的“国际关系”研究正在成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突破口。这种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跨学科探索”,既能为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提供新的启发和思考,也能为相关具体研究注入新动力。

  鼓励“学术争鸣”

  随着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大学购置了数据库,学者出国研究的机会明显增多,资料匮乏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然而,在某些研究领域,语言难题尚待解决。与会学者呼吁,要加强阿拉伯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研究人员的培养。

  有学者提出,从整体研究氛围来看,现在的世界史研究缺少争鸣,这削弱了学术研究内在的激情与活力。《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认为,学术争鸣的缺乏,可能与研究的细化、专业化有关。他表示,学术期刊要在学术争鸣和学风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世界历史》编辑部鼓励学术争鸣,但拒绝学术八股式的书评,希望由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世界历史》编辑部通过主办“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和“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设立环境史、海洋史、概念史等新领域的栏目,设立“海外特稿”,刊发外国学者的原创文章等措施,希望促进中国学者与国际史学界的对话,从而提升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广林认为,中国的研究者应坚持唯物史观,对域外诸多理论方法加以包容与化合,建构自身的世界史理论方法体系,在批判借鉴西方史学成果的同时,克服“唯洋是尊”的文化心态,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同时,还应发挥世界史学科“学术共同体”的群体学术自觉,有意识地开展正常的学术争鸣,从中发掘自身的学术潜能,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建立起世界史领域的中国学派。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