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丝路文化的国际特征
2018年11月19日 09: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19日第1577期 作者:记者陆航

  本报西安11月16日电 (记者陆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西安通过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不断寻求新的发展与突破,成为连接亚欧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城市。11月17日,由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大西安建设与丝路文化融通发展高峰论坛暨“大西安印象”丛书首发式在西安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以大西安建设与丝路文化融通为主题,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文化内涵,以及西安在丝路文化融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朱士光认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西安是著名古都,周秦汉唐古都文化的研究,应该作为西安地区历史文化学者一个重要的任务。他提出了“两保两创”概念,“两保”即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两创”即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创新。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认为,要进一步发挥西安文化交流东西互鉴的独特优势,凸显丝路文化的独特性、国际性特征。他从名实互证与中外关系的视野,以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Serice(古代西方对中国的称呼,意为丝绸之国)为例,研究在交通相对艰难、信息交流不畅的时代,各个国家或地域的人们之间如何了解和交流沟通,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古代西安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地位。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冠增从城市发展和布局分析了西安现状,分享了世界各国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经验。他认为,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抢占数字丝路的产业先机,繁荣文创产业,组建以东亚文化为中心的创意产业基地,应是西安未来发展的方向。

  西北大学教授王维坤认为,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古长安城中有中轴线的设置,现在我们不只要关注城市规划中的轴线,更要注意到山水形势的自然轴线与周秦汉唐历史积淀的人文轴线。由此,城市建设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保护地方文脉;二是遵循山水形胜;三是尊重现代城市发展规划的理念。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