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阐释学研究
2018年11月16日 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16日第157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玥斐

  近年来,中国的阐释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围绕如何推进阐释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研究涉及领域广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国林将阐释学界定为关于文本的理解及理解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这里所谓的“文本”不仅包括文字组成的文本,也包括自然世界和技术世界。理解是阐释学的核心,从理解人、理解自然和理解技术的角度看,阐释学有利于人们关注和重新阐释人文文本与人文传统,弘扬人文精神,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人、自然、技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章印表示,阐释学研究不仅涉及对典籍文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科学技术、自然事件和社会历史事件等各个领域和各种现象的解释和说明,而且涉及对这些领域和这些现象的意义阐释,即把它们对人类生存的意义阐释出来,用以充实人生,并为人类生存指明航向。

  阐释学,又被称为诠释学、解释学或释义学。针对“阐释学”还是“解释学”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何卫平倾向于用“解释学”这一说法。他认为,纵观古今中外,解释学与人文科学、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的发展融为一体。人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通过对“文本”(包括“类文本”)的“解读”来理解世界和自身。

  促进中西学术交流

  当前,随着研究的不断延伸和发展,阐释学研究领域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何卫平表示,从哲学角度看,阐释学主要分为认识论—方法论阐释学和存在论—生存论阐释学。这两个领域长期以来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发展,并互相批评和指责。而哈贝马斯、利科等学者则试图将二者贯通,这个方向很值得注意和深入研究。中国阐释学的建构是时下学界比较关注的话题,需要学者放开眼界、融汇中西。

  吴国林介绍了当前国内阐释学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外阐释学的理论、重要命题或观点进行解读和阐释,对相关学者的 观点进行比较;二是对中国经典进行阐释,并密切联系中国哲学,从中国经典中发掘新的资源,研究其对于当下的意义。另外,我国学者在国际上率先对当代量子理论(包括量子场论、超弦理论等)展开阐释学研究,这些研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

  谈到阐释学研究面临的问题时,李章印提出,存在论—生存论层面的阐释学在目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研究文本阐释学、宗教阐释学、科学阐释学、文学阐释学、艺术阐释学等各个阐释学分支学者的哲学功底较弱,而专门研究哲学阐释学的学者又不太重视对文本、宗教、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研究。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吴国林认为,对当代科学技术进行阐释学研究的学者还比较少,科学阐释学与技术阐释学研究亟待加强。目前,阐释学主要是对经典的、宏观的文本(事物)进行阐释,对于量子世界(量子文本)的阐释还不多。

  加强人才培育力度

  针对未来如何推进阐释学研究的发展,李章印表示,希望各方面能够加强对相关研究的支持力度,为成果发布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吴国林认为,当代阐释学必须面对当代科技提出的新问题。要把科学技术阐释学作为阐释学的重要研究主题,并将科学技术阐释学与中国经典相结合,推进中国阐释学的发展。我们需要积极借鉴辩证法、分析哲学等方法,对当代科技阐释学展开新的研究,同时可以通过组织学术会议,提高研究水平,推动研究进展。

  何卫平表示,阐释学具有较强的辐射性、综合性,因此能引起学者的研究兴趣。不过应看到,现在“客串”性的研究较多,真正专业化、高水准的成果相对不足。为此,需要大量培养新人,同时引进在相关领域有所专长的海外人才。应继续加大翻译力度,关注国际学术研究动态,并在此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和转化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口,不断推动中国阐释学的发展与创新。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