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2018年10月19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19日第1556期 作者:本报记者 黄亚楠

  话语体系作为话语权的基础,体现了特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展现中国教育学术理论自信,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话语权,推动中国迈向教育强国具有深刻意义。

  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建军看来,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话语体系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系统性要素之一,也必须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作出适当的调整,实现相应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剧烈变迁,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研究是否在国际上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话语体系,意味着该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是否具有独立自主性。”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文雯表示,独立自主的高等教育系统关系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涉及国家科学与学术的自主性与安全性,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文化传统的基本认同与传承创新。

  文雯认为,高等教育系统的独立性至少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具有独立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二是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高等教育运行与管理系统,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三是在国际高等教育学术和政策领域获得话语权,并有效地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规则的研究和制定。

  准确定位教育理念

  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过程中存在着“自说自话”和“食洋不化”的问题。

  黄建军表示,所谓“自说自话”,意指持此观念者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的高等教育在核心信念上存在根本差异,即西方高等教育注重科学,而中国高等教育注重人文,两种文化信念的差异是不可调和的。因而反映在高等教育话语之上也具有不可通约性,从而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力图构建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没有交叉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食洋不化”意指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过程中过度西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对于西方高等教育的理念、概念和理论等盲目引进,未曾消化吸收。

  在文雯看来,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高等教育管理、课程建设和评价、学生管理等实践领域仍然强烈地投射出西方的色彩。近些年在某些方面还有进一步加强的现象,在某些领域言必称国外的声音仍然比较强势。另一方面,学术界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研究仍不够,缺乏足够的理论探索,尚未形成一套具备本土研究基本核心概念和理论原则的“语法”系统。

  此外,黄建军提到,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受动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变迁而不断变化。目前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落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话语滞后”。

  体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

  文雯建议,要持续不断总结多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表达系统。这种表达系统在内容上必须充分体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色,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形式上具有一种专业性,由此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理解和认可。

  专业性的获得取决于高等教育研究是否能建设一套具备本土研究的基本核心概念和理论原则的“语法”系统。文雯表示,高等教育研究的“语法”系统是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并由此体现该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运行方式、内在规则和基本逻辑。这种语法系统的强弱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运行的秩序和稳定性。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吕林海提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必须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具有国际视野。高等教育话语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与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联系起来,站在全球的格局和眼界上进行审视和构建,从而形成一种高等教育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态势。二是具备未来视野。信息化浪潮奔涌而来,高等教育理论、思想、概念如何与时俱进,甚至超前考量,需要中国教育者有前瞻的眼光、开放的胸襟。三是与传统接轨。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人的思想宝库,是中国人行为和思维的源泉。中国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如何接续文化经脉,彰显中国文化的教育深意,开掘中国教育的思想积淀,构建有中国文化底蕴的新时代教育话语,是一个极其紧迫的任务。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