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智能时代公共传播研究
2018年10月15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15日第1552期 作者:通讯员翟琨 记者曾江

  本报成都10月13日电 (通讯员翟琨 记者曾江)10月13日,“智能时代的公共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智能时代公共传播的理论前沿、创新实践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向宝云表示,智能传播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整个社会传播生态。首先,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智能化,解放了新闻生产力,推动了传媒业加速创新与转变。其次,传播内容逐步实现全息化、沉浸化。再次,传播方式呈现出分众化、精准化特征。最后,传播渠道由控制型转变为自由型,实现了传播的开放化和自主化。与此同时,智能时代也给公共传播带来很多问题。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智能时代中,讨论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传播领域的潜力与风险,探索智能时代公共传播的价值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谈到公共传播中社会舆情分析时,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唐远清认为,社会舆情分析大致经历了传统社会舆情分析、网络舆情分析和大数据舆情分析这三个阶段。在大数据舆情分析阶段,应当实现范式转变。新的“数据—技术”范式应当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范式。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总结了当前社交机器人研究的特点:一是计算机科学家更多从技术角度出发,关注社交机器人的识别、制造等问题;二是社会科学研究者将社交机器人视为虚假的信息源,主张对社交机器人进行批判。从本质上看,两类学者都将人工智能机器人视为社会网络中的“异类”。而新的研究则通过一个社交群组中的仿真实验,模拟真实用户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借此反思社交网络中人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关系,进而提出研究者应正视人工智能机器人普遍存在的现实,逐步发展“人机共生”语境下的学科理论。

  此次研讨会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承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