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文库》编纂”首批成果发布
2018年09月14日 0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14日第1537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荣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古籍整理研究是文化兴盛的基石,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基础性工作。9月13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朔方文库》编纂”成果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在宁夏大学召开。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成果内容进行了研讨。

  呈现宁夏文献全貌

  “朔方”是宁夏最重要的历史地理符号,承载着宁夏悠久的历史记忆与厚重的文化记忆。“《朔方文库》编纂”项目首席专家、宁夏大学教授胡玉冰表示,“《朔方文库》编纂”项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分类分专题整理研究、集成式汇编出版有关宁夏的文献档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据悉,“《朔方文库》编纂”项目拟全面普查古代朔方之地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首期以与宁夏相关的历史文献档案为主,理清宁夏古代文献档案“家底”。在此基础上,影印、整理、研究、刊布多措并举。影印求“全”,尽量将原始文献搜罗齐备,力求呈现宁夏文献之全貌。同时,精选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古代文献档案,对其进行规范整理研究,并以丛书、专著、工具书、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呈现学术成果。

  在文献中理清地方文脉

  据介绍,《朔方文库》作为“《朔方文库》编纂”项目的首批成果,其中收录的宁夏文献档案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大类是与宁夏直接有关的各种传世文献,包括宁夏旧志、历代人物著述、汉文西夏史籍等。如明管律撰《芸庄杂录备遗》、清周春撰《西夏书》等。第二大类为在今宁夏辖境内出土的、1949年以前形成的各种出土文献资料,或出土于宁夏辖境之外、内容与宁夏直接有关的各种出土文献资料,如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出土碑石。第三大类则包含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宁夏古籍,以及流传稀少、具有特殊研究价值的公藏、私藏文献。如《汉石例》《香南精舍金石契》等。第四大类主要是存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机构的有关宁夏的上谕、朱批、奏议、文书等珍贵档案。

  与会学者认为,《朔方文库》的学术意义与社会意义重大。第一,有助于发掘和整合宁夏地区的文化资源,理清宁夏文脉,拓展对宁夏区情的认识。第二,有助于深入研究宁夏历史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推动宁夏人文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第三,有助于推进宁夏高校“双一流”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具有积极意义。第四,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民族地区文献档案在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更好地为西部地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供决策支持。

  胡玉冰介绍,除首批成果《朔方文库》之外,该项目还计划用五年时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宁夏珍稀方志丛刊》《宁夏旧志研究》等全部项目成果。2019年,还将重点整理出版《宁夏出土文献编》,编辑出版《宁夏专题文献与文书档案编》第二辑。同时,《朔方文库提要》也基本完稿,20种左右的历代人物著作都将陆续整理出版。

  此次会议由宁夏大学科技处、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宁夏回族自治区“古文献整理与地域文化研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单位联合举办。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