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与美好生活关系密切
2018年07月06日 07: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6日第1487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春海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城市文化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主题“城市与美好生活”展开深入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成纪尝试提出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他表示,这种城市美学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正确认识城市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内在关联;二是认清城市设施作为人的幸福理想物化配置的特性;三是对人工美的肯定性评价;四是将城市作为艺术作品的放大形式;五是使城市成为人的精神家园。

  刘成纪认为,建设性的城市美学必然立足于对居民进行家园意识的培育。这种意识的养成,主要依靠城市为人提供情感的归属和精神的寄寓。这种归属感的产生,需要城市显现出深邃而富有诗意的历史感,需要老街区、古建筑来反映历史,进而增加城市生活的精神深度。因此,对于城市种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承认为,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美好生活”包含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也就是说,美好生活既具有私人性维度,也具有公共性维度。从本质属性、秩序保障、情感满足等方面来看,人的社会性存在、所依赖的良好公共秩序以及人们情感意志的公共指向等因素,使得美好生活应该包含公共性维度,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一样,必然是美好生活建设的重要努力方向。

  基于对美好生活公共性维度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提出,首先,美好生活需要以满足一定物质需求为前提。其次,美好生活只有在公共的意义上才能真正获得。再次,实现美好生活,一方面要依靠一种从“我”上升为“我们”的伦理自觉,形成伦理共同体;另一方面,需要一种协调性的公共正义,形成一种共享的美好生活。最后,从个人角度看,美好生活需要一种与之相应的素质和能力,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日益重要。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宽平认为,需要正视和解决快速城镇化带来的种种问题。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应是收入稳定、有预期的城市,应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的城市,也应是以人为本的、群众自我管理、发挥重要作用的场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