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促进河长制发展
2018年06月27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27日第1480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璐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河湖管理保护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如何在实践中凸显河长制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功能?今天应怎样依托信息化建立河长制的长效机制?带着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形成全民保护河湖新局面

  “河长制基于责任制理念,将江河湖库的水环境治理和保护责任,进一步明确到各级党政负责人,党政领导牵头负责,各部门协作配合、各负其责,共同搭建社会公众参与平台,推动水生态环境社会共治。它是一种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方国华介绍,河长制确立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对河湖管理保护的主体责任;破解“九龙治水”弊端,整合各地区、各部门涉河涉湖管理的职能,形成河湖管理保护的合力;着力解决河湖水域面积萎缩、河湖资源开发无序(包括岸线、砂石资源等)、水体污染、水生态退化等突出问题;搭建社会共治平台,形成全民关注河湖、保护河湖的新局面。

  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王辉认为,河长制主要致力于解决六大问题。第一,加强水资源保护,解决工业农业生活节水制度缺失、节水设施建设滞后、用水效率低等问题;第二,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解决河湖管理范围尚未划定或范围不明确等问题;第三,加强水污染防治;第四,加强水环境治理,解决河湖水功能区、水源保护区水质保护粗放、水质不达标的问题等;第五,加强水生态修复,解决河道生态基流不足、湖泊生态水位不达标的问题,例如河湖淤积萎缩、河湖水系不连通、水体流通性差、富营养化等问题;第六,加强执法监管。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不全是在水生态,还包括水资源等方面。王辉表示,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为更好地完成河长制总体任务;而河长制的全面推行,也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将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最终实现绿水青山。

  在方国华看来,实行河长制对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解决水生态问题、提升水环境质量、严格水资源管理、传播水文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落实水污染防治计划;第二,有利于推动化工等产业的结构调整;第三,可以推动地方环境保护责任的落实,推动河湖水域岸线保护利用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第四,有利于在推动水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推动水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实现智慧化管理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学者提出,建立河长制的长效机制需要依托信息化。

  依托信息化建设河长制,应达到精准化、智能化、可视化和模块化等标准和要求。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刘铁刚建议,要找准问题,必须树立问题导向意识。河长制的优点在于权责明确,因为在试点地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所以全国开始全面推行河长制,并衍生出了林长制、岛长制、湾长制,甚至街长制。但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也存在一些挑战,如庞大的河长队伍及由此产生的管理问题、河长巡河效果的整体性和客观性及长效机制等。其中,信息化手段可以解决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如可以通过遥感手段客观系统地找准问题,利用专家决策系统进行科学决策,结合增强现实技术等实现问题诊断预测,以及水问题事件的直观表达等。

  王辉认为,目前地方已经开始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河长制制度落实。例如在河长制信息化建设上,构建河长制信息平台,设置河长巡河、任务落实、系统考核等功能;设计、应用河长巡河App,清楚记录巡河时间、轨迹、发现问题情况等;通过设置河长制监督电话,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结合新媒体短视频应用,百姓随时随地可以拍摄视频,实现群众监督。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