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中华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2017年12月18日 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18日第135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玥斐

  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神元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历史的辉煌,也滋养了民族的成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含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丰厚而独特的精神元素,其中蕴含和展示的文化精神、文化气度,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这样的思想和理念,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应用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们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创造,也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这些优秀文化遗产与精神遗存,不仅为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是世界文化不可多得的精神养分与重要构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价值支撑。”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宗桂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具有重要的资治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为政以德等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丰富、充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治国理政和人们安身立命,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都有积极价值和重要启迪。

  影响力大幅提升

  近年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继承创新方面,我们取得了诸多成就。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沈湘平认为,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一是有国家高度的战略安排。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二是教育普及有了很好的基础。在全社会形成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基础教育中不但增加了语文等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而且逐步形成系统的中华文化教材。三是一些优秀文化产品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下,我国近年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继承创新方面成效卓著。”李宗桂表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其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贯通,从而使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性发展的生命力和文化空间。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继承创新奠定了领导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指引下,明确并系统地从文化政策、文化方针的角度,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反映了新的文化自觉和更高基础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的新发展创造了新的优良条件。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坚守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脉,成为党和国家的文化使命。李宗桂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样就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传统与现代相贯通,把中国与世界相联系,展现了多样开放的文化价值观和坚定不移的中华文化立场,为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继承创新开辟了广阔道路,为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创造了条件。

  要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白烨认为,需要在多个方面、多个环节,结合新时代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在理论与研究方面进行创造性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同时要走出文化与学术的圈子,实施社会性工程,开展群众性活动,把研讨与传播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中华文化从舆论阵地到文艺园地、从具体工作到日常生活,都看得见、摸得着,融入我们的人生理念,体现于人们的行为规范。

  对此,沈湘平认为,一要“盘底”,深入研究挖掘,弄清楚中华文化的内容特别是其优秀、精华部分以及具有永恒生命力的部分,这样才能精准把握继承、发展的对象。二要“维新”,结合新时代、新实践,一方面,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实现新媒体时代传播的创新,特别需要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三要“化人”,通过有效的教育普及,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人们认知、认同与践行的文化基因、文化本能和精神家园。

  推动世界文化发展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应对挑战、站稳脚跟的根基。沈湘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但首先是民族的文化,即中华文化。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激荡,只有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文化上也就是根本上解决人们的自我认同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分开来,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兴盛繁荣。

  李宗桂认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挑战和危机,寻找解决之道,要反思西方文化,更要激活非西方文化资源。”沈湘平表示,中华文化拥有与西方迥异的智慧,其中的许多内容与现时代具有共鸣点,例如崇生、尚和、重情的中华文化特质,是矫正西方文化弊端的良方,对解决人类困境具有重要启示价值。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于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答世界问题贡献不同于西方的、更多更好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从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促进人类进步。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