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造”:广州城市发展新样态
2017年09月08日 07: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8日第1288期 作者:记者武勇

  本报广州9月7日电 (记者武勇)9月5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市蓝皮书研究会联合发布广州蓝皮书系列成果《中国广州城市建设与管理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认为,2016年广州按照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的明确定位,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聚焦国际航运、航空和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打造“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在城市规划、建设、交通等领域形成了快速推进的良好态势。

  蓝皮书认为,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样态,而“微改造”是2016年广州城市更新的最大亮点之一。

  据统计,广州“微改造”项目推进迅速,目前26个重点项目已下放城市更新改造审批权;旨在着力改善老旧小区人居环境,提升老城区生活品质的《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实施方案》已开展。蓝皮书显示,在开展城市“微改造”的同时,广州正在逐步探索“微改造”模式。2016年,广州选取了4个项目分别开展老城区居住环境整治、老城区旧工业楼宇改造与产业提升相结合、“基层自治+微改造”、“环境整治+历史文化保护”的微改造试点,力图因地制宜,推行兼顾城乡人居环境、产业转型升级、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城市综合更新。

  针对目前“微改造”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硬件、轻软件,空间不平等和资金筹措不足等问题,蓝皮书提出,“微改造”除了应关注物质层面的物质性规划外,亟待加强社会性规划。“微改造”不应止于对街区社区的菜场、公厕、老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单纯补给,更应通过系列社区活动、社区营造等方式方法谋求社区居民社区认同感、社区参与感的提升。“微改造”的项目和资金分配应该做到统筹考虑,未来应在“微改造”的空间平等方面下功夫,在新城区和郊区也要加大“微改造”的支持力度,而不能太过关注于广州老城区。

  此外,“微改造”应积极吸纳民间和社会资本,扩充资金来源渠道。虽然从短期来看,广州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往往受到产权复杂、投资回报期长等问题困扰,但从长远来看,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以广州市、区两级财政配合多形式社会民间资金才是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