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
2017年05月31日 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31日第121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当前,新一轮长江经济带研究热潮蓬勃兴起。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承接的2016年中宣部马工程重大项目“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研究”,联合重庆、四川、湖北三省市社科院和南通大学共同开展研究;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举办“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以长江经济带为重点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和新型智库也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推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学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总结长江经济带发展经验,展望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重点。

  促进多层次区域开放

  长江经济带从最初的构想,到逐步明确为国家战略,经历了30余年的历程。早在1985年,国家“七五”计划就要求加快对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开发,大力发展同东部、西部地带的横向经济联系。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提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告诉记者,“这应当是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缘起”。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的相继出台,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目标愈发明晰,功能定位愈发精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式提出和有序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地位也在不断凸显。正如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所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又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贯穿我国东中西部,二者的贯通有利于我国对内对外开放的联动发展,统筹我国沿海、沿边及内陆地区协调发展,最终确保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吴福象也表示,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促进多层次的区域开放、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土均衡开发。

  协同叠加效应日益凸显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最大成果在于凝聚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并围绕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对外贸易走廊、现代产业走廊、新型城镇走廊和生态文明走廊五个‘走廊’建设,明确了工作目标和阶段性工作重点。”吴福象说。

  具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建设在以下几大重点领域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徐长乐告诉记者,一是沿江省市政府之间的交流互访活动日益频繁,全流域以及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已初步形成;二是沿江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依托黄金水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步伐明显加快,包括重庆、武汉倾力打造长江上游和中游航运中心,沪通长江公铁两用大桥等已建和在建跨江桥隧已近百座等;三是长江上中下游之间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态势日趋明显;四是依托上中下游三大城市群的载体作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彰显;五是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六是实施全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如实行生态红线约束机制、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

  “在建设的过程中,长江经济带的一些重要节点城市也逐渐确立了各城市的整体功能定位和自身产业定位,在此基础上,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滇中、黔中等长江经济带‘三大二小’城市群的协同叠加效应日益凸显,形成了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共识。”吴福象表示,在这些成果取得的过程中,区域协调、统筹发展和绿色发展是三位一体的动态演进的关系。

  成长春表示,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保障。除已建立的省际协商合作机制,长江上中下游诸省及其与其他流域省份之间也在探索建立协商合作机制。

  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基本建成、创新驱动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等,是长江经济带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

  “协调性均衡发展是决定长江经济带能否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和产业集群的关键所在。”成长春表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文化、行政“五维”协同性发展的命题,需要在“五维”融合发展中寻找体制机制的制度性突破。促进长江经济带健康协调发展,应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均衡推进。

  徐长乐提到,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应建立统一管理协调机构与合作推进机制,如不断落实和完善已初步形成的沿江11省市省际合作协商机制、成立“长江经济带规划和协调发展专门委员会”、建立沿江11省市协同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等;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三大二小”城市群的核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提升黄金水道功能;深入挖掘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内生驱动力,尽快形成“东西互补、海陆联动、双向开放、开边出海”的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新格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自主创新为主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吴福象认为,未来的建设重点要体现其双向开放、两头向外,进而塑造国家整体产业布局由T字型向H型布局演变,并且围绕重大装备和平台合作建设塑造W型的价值链。

  未来发展路径还必须建立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成长春表示,要做好顶层设计下的发展规划,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进“多规合一”;加快《长江保护法》的立法进程,构建严密的环境与生态风险源分类监管与区域防控机制;要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导长江流域重化工业调整,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