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郑国渠遗址开展水文化研究
2017年05月15日 08: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15日1206期 作者:记者陆航

  本报西安5月13日电 (记者陆航)近日,记者跟随水利专家团队奔向位于关中平原的郑国渠遗址。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令福介绍说,郑国渠建于公元前246年,与都江堰、灵渠并称我国秦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与长城、大运河和坎儿井同为世界大型人类工程。郑国渠的建成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直至近代,李仪祉先生在原有的渠道基础上,第一个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筑了大型灌溉工程——泾惠渠,并沿用至今。

  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围绕郑国渠遗址开展水文化研究,从学术上和理论上探讨水文化形成、变化及发展规律,正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热点。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拴虎告诉记者,近年来,陕西省将郑国渠遗址的挖掘研究及保护利用,列为全省水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组织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召开郑国渠文化研讨会,搜集整理相关文物、文史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郑国渠遗产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围绕郑国渠遗址,将建设郑国渠遗址公园,以保存遗址本体,展示历史风貌。与此同时,规划建设秦泾风情街、郑国渠展览馆,通过民俗表演、实景演出以及现代艺术手法展现郑国渠的文化底蕴,修建快慢不同的交通体系,优化景区旅游线路,提升郑国渠的文化展示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