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连贯性的通识教育课程架构
2017年05月05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5日第1200期 作者:记者王广禄

  本报南京5月4日电 (记者王广禄)近日,由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南京大学教务处和南京大学哲学系共同举办的“全国高校哲学通识教育教学培训班”在南京举行,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哲学通识教育的本土化、课程体系和慕课建设等主题展开研讨交流。

  “立足中国国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守仁表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张红霞提出,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合理性,从文化认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三个层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探索美德驱动和心智驱动相融合的通识教育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庞海芍表示,通识教育是有效应对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职业化和功利化的重要途径,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素质教育既是时代命题也是中国命题,应当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加强制度化建设,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素质教育模式。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灿辉认为,已有的通识教育大多与自由选读课程没有太多分别,没有形成连贯的学术体系。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必须采用对学生发展有影响力的课程架构,专注于“让学生投入学习”这一关键因素,通过师生互动、同学互动等,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