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会治理创新路径
2017年04月26日 08: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26日第119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 查建国

  面对国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如何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这是当前政府和学界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4月22日,华东理工大学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中心联合成立“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并举办“公共政策变革、社区基金会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就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基层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公共服务需求

  快速增长

  公共经济部门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吴柏钧表示,在此背景下,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机制、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评价等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上述问题的回答,既涉及政府公共政策的调整,也涉及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住房、教育、卫生等重大民生问题,均是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的核心议题。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系主任封进表示,最近几年,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公共政策相关领域的研究热度出现大幅上升,如教育、医疗政策的评级,政府治理、政府规制效果的评价等。封进认为,制定公共政策时应该考虑如何防止过度干预、注重个体异质性、注重政策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注重激励机制等问题。

  社区治理创新回应公共难题

  华东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郭圣莉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区治理体系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特色的社区变迁之路可以归纳为“党进、政转、社增、民参”,即强化党的领导,政府部分服务职能转移,社会开始增长,民众逐步参与。中国特色社区变迁的特征表现为以民生为着眼点,实施灵活的、强调适应性的社会治理策略。

  “三社联动”是当前社区治理的重要创新,即通过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和联动来推进社区治理。当前各个街道普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使社会组织进入社区,然而如何构建社会组织与社区的关系仍是难题。与会学者认为,社会组织如何介入到社区中去,并产生积极的效果,这些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优化。

  社区基金会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社区基金会的发展也是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议题。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唐有财认为,社区基金会应该放置在破解“三社联动”的实践困境中来理解。“三社联动”虽然是一个很好的理念,但如何付诸实践仍面临很多困难,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短期化、社会组织对社区需求把握的不精准、专业社工缺少有效的实践和展示平台,而社区基金会则可以基于资源整合优势和在地化的组织优势,有效破解上述难题。目前,社区基金会包括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居民主导三种类型。在他看来,作为一个集聚资源的平台,社区基金会弥补了社区组织在功能上的一些不足。未来,社区基金会有两大趋势,一是通过社区基金会建设,推动政府转变观念,深化体制改革;二是通过社区基金会构建支持性平台,获取资源,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服务社区居民。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表示,“社区基金会的发展,要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来理解。”这是因为社会治理体系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二是转变政府职能、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基金会的兴起与政府购买服务有着密切关系。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