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解读古代文本多重背景
2017年04月24日 07: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24日第1192期 作者:记者段丹洁

  本报讯 (记者段丹洁)4月22—23日,中西古典学方法论对话学术会议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60余位学者围绕中西古代文本解读、理论阐释、方法论对比等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慧林表示,对古代文本进行跨越历史、跨越文化的读解,往往包含着深层的思想对话。他以利玛窦和福柯对爱比克泰德的译述和分析为例,从中国—西方、古代—当代的两条线索,提出“知”与“行”的追问,认为爱比克泰德之所以一再成为思想转折的焦点,不仅仅在于道德教化,而是在于由此启发的理解结构。杨慧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外学人在研究方法、问题意识等方面的相互借鉴,对当今世界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些问题与方法不仅塑造着人文学术的基本品格,也会帮助我们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敞开自己。”他说。

  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教授马克·史密斯认为,为了理解古代文本,学者需要关注文本的背景,既包括文本的直接背景,也包括文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史密斯将作者在书写文本时所使用的全部文化信息范围称为“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回溯阅读”的概念,即古典学阐释者需要“回溯地”阅读前期文本,从文本范畴中增添新的关注点,同时引介更多层次的意义。

  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古代文化文本国际研究中心承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