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2016年10月21日 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21日第107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2016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三个扶贫日,当日,《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在京正式发布。这份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等联合推出的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主题为“精准扶贫战略与政策体系”,旨在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程。

  确定扶贫开发的方向

  《报告》认为,在精准扶贫战略和政策全面贯彻实施之初,首先要重视的是认识问题、思想问题,也就是要深刻理解精准扶贫战略和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其内在逻辑、结构框架。对此,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部地区减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陆汉文表示,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减贫历史上,2015年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中央确定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我国脱贫攻坚基本方略。进而,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部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密度、速度出台了精准扶贫系列政策文件,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方向、路径和重大举措。

  《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精准扶贫战略与政策体系。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谈到,“首先,从职能部门的维度聚焦‘对症下药’,即按照贫困问题的不同类型,农业、就业、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出台了针对性政策措施,形成相互支持、协同发力的政策体系。其次,从‘中央—地方’的维度聚焦‘因地制宜’,针对贫困问题的共性和特异性,既有中央层面的原则性要求和统一政策,也有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最后,从‘过去—当前—将来’的历史维度聚焦‘与时俱进,随势而变’,立足当前,面向长远。三者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精准扶贫战略与政策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教育扶贫成战略重点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周看来,从最初贫困地区的划定,到设立592个贫困县、确立14.8万个贫困村,再到如今的贫困户建档立卡政策落实,充分显示了国家对扶贫工作一步步的精准执行。而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李周认为,通过采取参与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手段帮助他们提升能力,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环。

  治贫先重教,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实施教育扶贫的精准政策,才能遏制贫困代际传递。黄承伟认为,贫困人口的脱贫需要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形成合力。物质资本帮助贫困人口解决物质短缺问题;人力资本是人的发展中重要的资本,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国家制定教育扶贫政策的重点;社会资本也是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关键因素,三者应有机结合,共同发力。“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占重要地位,主要着力点有两个方面。首先,在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建档立卡工作中,要在普惠性政策的基础上增加特惠政策支持。其次,对初高中毕业的预备劳动力,要在其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方面加大特惠性支持。”他说。

  陆汉文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教育扶贫成为战略重点,一个较大变化是以往的教育扶贫处于扶贫政策下的一个子目,而今却专门为教育扶贫制定了具体文件,例如2013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教育扶贫从一开始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到助力义务教育工程,再到将教育扶贫看作战略重点,尤其是2015年12月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教育扶贫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其实现路径被描述为“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探索生态扶贫新路径

  生态扶贫是在中央扶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将生态建设与扶贫有机结合的一个战略性思路。《报告》认为,作为一种新的扶贫开发方式,生态扶贫是通过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经济来实现保护环境和消除贫困的新方式,是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路径。

  生态扶贫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生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表示,在精准扶贫中,应将绿色减贫、生态扶贫提升到战略高度,在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下,发挥绿色减贫持续性效果,为精准扶贫机制提供重要参考,有效促进精准扶贫和区域发展。因此,实现生态扶贫将是未来中国扶贫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生态效益和脱贫双赢的重要渠道。他谈到,我国贫困地区多是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地区,那里工业污染少,适合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

  “生态扶贫在实际中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陆汉文表示,在生态工程扶贫中,要继续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优先安排贫困地区重大生态工程,强化生态补偿机制;要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结合国家公园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设置生态公益性岗位,将贫困地区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化为护林员等生态工人,实现生态效益和精准扶贫效益双赢。在生态农业扶贫中,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部门服务等措施,以市场和农户利益为导向,实现低碳扶贫和生态农业产业化。在生态旅游扶贫中,可以积极开发贫困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经济,实现贫困人口早日脱贫。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