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哲学》摘登:世界统一于物质(之六)
2015年05月22日 07: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2日第741期 作者: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

  ——诸葛亮为什么能借来东风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而其中最神奇的情节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181—234年)在“七星坛”上披发仗剑借东风。孙权(182—252年)与刘备(161—223年)联军要向北岸曹操的船队放火,必须靠东南风才能办到,当时正当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北风。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竟然能借来东风火烧曹军的战船,大败曹军,三国鼎立的局势由此确立。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却真的发生了。诸葛亮真能借东风吗?如果不是,那么这里面到底有何玄机?

  其实,“借东风”完全是诸葛亮玩的把戏。诸葛亮不是孙悟空,雷公电母风婆婆是不会听他调遣的。东风本自有,只是别人不知,诸葛亮知道而已。为什么诸葛亮知道?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掌握了天文地理相互作用的规律。根据当时的节气变动和赤壁的特殊地形,他知道三天后会形成一场东风,所以就玩了那么一个把戏。

  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看似变幻莫测、杂乱无章,其实背后都是有规律的,只要认识到规律就可以按照规律做人们想做的事情。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必然性起着作用;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仅都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而且规律贯穿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开始如此、过程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

  唯心主义或者否认规律的存在,或者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把规律说成是“绝对精神”、个人的主观意志等意识现象的产物,甚至认为规律是人强加给自然界的。比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这是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宇宙自然规律所决定的,是确定无疑的事情。但唯心主义者却不认可。英国哲学家休谟说,太阳在过去几千年里都是照常升起,但明天还能不能升起却不能肯定。确实,规律现象也表现为前后关系,但前后关系并不必然反映规律作用。人们认为蚂蚁回巢预示天要下雨,可是下雨并不是蚂蚁回巢引起的。

  唯心主义连自然界的规律都不承认,就更不用说人类社会的规律了。否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客观规律性,是唯心史观的根本特征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第一次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按照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和发展的。

  人们要想在活动中获得预期的目的,即取得成功,就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孟子·公孙丑上》讲了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发现禾苗都枯萎了。孟子(约前372—前289年)以这个例子说明道德修养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遵循规律,不可盲目蛮干。

  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可以利用的。

  人们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规律,并运用规律性认识指导实践,以改造世界,实现目的,获得自由。我国古代成语“庖丁解牛”,说的就是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游刃有余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能把解牛过程变成一种艺术表演,可见庖丁对规律把握之深入。

  能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也是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动物也会无意识地遵循客观的规律,甚至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做出的物件比人工的更精致,但这对动物来说只是本能,而人则是理性认知。这也就是恩格斯为什么说蜜蜂再完美的蜂窝与蹩脚工匠再糟糕的作品也是不可比拟的。

  但是在肯定人能认识规律的时候,一定不要颠倒人与规律的关系。现代宇宙学中有一个“人择原理”,其基本观点就是宇宙间的一切存在都是为了人而存在,因为人而存在。这一理论之所以有影响,是因为现代宇宙学研究表明,宇宙能产生生命的概率实在是微乎其微,一些基本的宇宙常数哪怕有丁点的偏差,甚至是10-100这么小的偏差,生命都不可能存在。以至于有位天文学家把宇宙产生生命与“一场龙卷风袭击废旧汽车场时凑巧完整装配成一架波音747飞机的可能性”相比。宇宙如果不是为人而存在,这一切又怎么可能发生。

  从这一基本立场出发,“人择原理”又有两个版本。“强人择原理”主张宇宙一定具有在某一时刻产生生命的本性。这一主张的潜台词是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宇宙意志来安排一切,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与唯物主义的立场相去甚远,比较容易辨别。“弱人择原理”则认为人们对宇宙所做的观察都限于人们作为观察者自身的条件。一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土豆长在鞋子里就成为了鞋子的形状,长在帽子里则会是帽子的形状。“弱人择原理”不否定规律的客观性,但割裂了规律本身与认识到的规律之间的关系,有点像康德关于“物自体”的论述,这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间的差别需要谨慎辨析。

  一般来说,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不直接受阶级、集团和社会力量的根本利益的影响,而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则直接受阶级、集团和社会力量根本利益的影响。因此,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往往要克服来自反动的阶级、集团和社会力量的抵制和反抗,克服人们的保守思想。

  人们对于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人对规律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初步认识到深化认识的过程、从小范围认识到更大范围认识的过程、从认识相对准确到认识更加准确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当时所达到的认识水平,在当时的认识范围内是正确的,但当进入更广大的范围时,规律又会表现为新的形态。

  人类关于几何学的认识说明了这个道理。公元前3世纪,有了欧几里德几何。到了19世纪,又出现了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和黎曼几何。这三种不同几何形态其实是人们在不同宇宙尺度下对规律的认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欧式几何是适用的;在宇宙空间中或原子核世界中,罗氏几何更符合客观实际;在地球表面研究航海、航空等实际问题中,黎曼几何更准确一些。至于说还会不会出现第四种几何,从哲学的视角来看,一切都有可能。毕竟人类对规律的认识依然而且必然处在继续深化的过程中。

  结语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而变化,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是辩证统一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既不可创造,也不可消灭,规律是可以认识、可以利用的,人的认识要符合客观规律,要随着规律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从物质经济原因出发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把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标准,把人民的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让主观符合客观,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