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心“走得了”到关注“走得好”
采取短、长期举措解决春运难题
2015年02月13日 07: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2月13日第70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2015年春运自2月4日正式启动。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信息称,由于今年春节较晚,节前客流总体相对平缓,节后春运学生、务工、探亲、旅游流高度叠加,铁路将迎来持续的客流高峰。面对“四流”叠加,如何安全、有序、高效地做好春运?春运在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同时是否也凸显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缓解春运难题?近日,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春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会长期存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春运“购票难”和“行路难”已得到部分缓解。但与之相对应的,人们对春节客运市场需求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旅客不仅要走得了,还要走得好。高铁客运需求远大于普通客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春运难题。”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杨家其说。

  据初步预计,今年春运期间,国家铁路发送旅客2.89亿人次,同比增加2647万人次,增长10.1%,日均723万人次。“春运的人流量依然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前几年,大家对春运难题的关注点已经从单纯的‘回家难’逐步转向了‘精神文化和公共安全层面的需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文军认为,这一转变首先表现在近年来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还希望旅途中能够更为安全舒适快捷,这对春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春运交通拥堵看似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交通运输能力密不可分,但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对此,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黎德扬认为,春运交通难是社会变革、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其根源于城乡二元化。农民大量地涌入城市,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在地域上的不均衡和许多制度性屏障,他们不能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不能真正融入现代城市生活,这是春运难题的根本。

  “传统文化驱使、市场经济与隔离性制度安排建构了中国的春运难题。”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表示,春运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在市场化改革、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人口与社会现象。武汉理工大学运输经济研究所教授朱汉民认为,春运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地理学和产业区位理论来看,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极不平衡,而且劳动力流动是单向的;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中国劳动者的年休假和带薪休假制度没有落到实处,法定假日过于集中;从交通运输学的角度看,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虽然是世界上最庞大的,但综合交通体系和智能交通信息化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出行者的需要,特别是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门到门服务做得不够。

  如何从根本上缓解春运难题?受访专家认为,从短期来说,解决春运难题,应提升春运期间的应急管理水平;增加交通供给,改善交通布局不平衡的现状;遵循市场规律,从平衡供求关系入手,春节期间提高关键路段票价和高速公路通行费等。从长期来说,应从优化经济结构、废除隔离性制度安排、使带薪休假制度落到实处等方面入手。

  “从供给角度看,跟其他市场一样,春节客运市场的供给总是追赶不上需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将不断寻求均衡。”杨家其表示,近年来,我国在高铁建设运营方面取得了举世罕见的成就,但单纯依靠某一种运输方式解决春运问题显然难度大,风险也大,应充分发挥其他运输方式的支持和补充作用。他提出,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政府也应建立完善的运力储备体系以应对突发客运的需要。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