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定位”催奋进 创新工程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39项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
2014年12月29日 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29日第68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吕莎

  12月24—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集中发布2014年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39项。其中,既有《新大众哲学》、《简明世界历史读本》、《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等人文基础研究方面的成果,也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系列研究报告》、《全面深化改革二十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等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功能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扬、李培林分别出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成果专场”和“重大人文基础研究成果专场”发布会。

  成果数千  严格遴选

  努力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是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目标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自2011年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以来,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及科研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在实现党中央“三个定位”要求方面又迈出坚实步伐。

  四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共完成专著近2000部,论文15000多篇,研究报告5000多份,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普及读物、教材等千余种。其中一批精品力作在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让学术成果走进大众,从2013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当年底或次年初举办一系列发布会,向社会进行成果发布。此次集中发布的成果即是2014年科研成果的优秀代表。

  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了解到,全院学者2014年共完成专著360多部、论文4000多篇、研究报告2000多份,以及上千种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最终遴选出的这39项成果,是从以上数千项年度研究成果中经过层层遴选、严格评审产生的。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并非易事。院属各单位经过认真筛选,共推荐各类成果147项,覆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等九大主题。

  人文经典  传承文明

  人文基础学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科体系中占据半壁江山。此次发布的重大人文基础研究成果亮点众多。

  《新大众哲学》、《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等成果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学术大众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真正让学问走出书斋,走到群众中去。7卷本的《新大众哲学》继承了80年前艾思奇《大众哲学》的优秀品质,笔法深入浅出,力戒晦涩抽象。全书七篇均对应相关的哲学主题,从不同角度和领域解答了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人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正如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杨春贵所言,“《新大众哲学》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哲学提供了一个简明、通俗的读本”。该书一经问世,就受到学术界以及普通读者群体的极大关注和热烈欢迎,实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一部力作。《简明世界历史读本》是一部由历史学家撰写的、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单卷本世界通史性著作。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呈现了人类史前时代直至21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

  在成果展示区,几部“大部头”著作格外抢眼。这些少则几卷、多则数百卷的人文基础类著作,大都由多人参与,经历了五年、十年甚至数十年“磨一剑”的书写过程,学术积累丰厚。其中体量最大的当属“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这套成果分为“研究系列”(16卷)和“档案文献系列”(212卷),为开展西南边疆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49年卷—1963年卷)》从2003年到2014年,先后出版了15卷,共1500万字。该书兼采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之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称它具有“严谨、翔实、大气”的鲜明特点。《二里头(1999—2006)》(5卷)系东亚地区青铜时代最早的大型都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的阶段性报告,总字数420余万字,参加报告编著的国内外、院内外多学科作者达62人。

  此次发布的成果中,有多项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中国考古学大辞典》是我国第一部考古学辞典。它不仅是考古工作者及史学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也为广大学术爱好者了解中国考古学打开了一扇窗。《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32卷)对外国文学经典作家学术史的关注,弥补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阙如。该课题涵盖的《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歌德学术史研究》、《海明威学术史研究》等,在国内均属首次。《梵语佛经读本》是梵文项目系列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它的面世是一次以现代汉语直面梵语佛经的尝试,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佛经读者开辟了一条文化溯源、望文得义的道路。其单词表是中国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独立编撰的梵汉小词典。

  有些成果为推动学术话语权的建构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努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方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进行了积极探索,推出了以AMI评价为核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733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了综合评价,引发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学者认为,该指标体系吸收了其他机构评价体系的优长之处,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评价结果公平可信,这样的探索值得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人民日报》自2014年1月起共同开设“文学观象”栏目,组织文学界知名学者,就当前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现象、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以对话的形式进行探讨和辨析,有的放矢地开展深入有力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工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学文谈到,“文学观象”相当深刻地阐明了我们党的文艺主张和美学目标,积极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策研究  献计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充分发挥应用对策研究方面的学术积累和研究优势,围绕《决定》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组织精干研究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系列研究报告》是集全院力量形成的全面深化改革“参考书”,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改革形势评估报告》和《关键领域改革研究报告》三个部分。《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涉及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等八大方向,就40余项改革方案提出建议。《改革形势评估报告》全面准确地分析了我国今年以来改革形势,客观评价了我国在诸多方面取得的进展,并指出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关键领域改革研究报告》对国有经济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中央地方事权关系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九项重大改革的总体思路、总体设计提出建议。三个研究报告受到高度评价和重视。

  另有多部研究成果着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二十论》选题涵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六大领域,其主要报告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政策实践效果。《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系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成功地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并提出了通过改革获得制度红利,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实现向高收入阶段过渡的路径。《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国家治理的总体角度,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基本内容和行动路线。《延续中国奇迹:从户籍改革中收获红利》综合利用多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库,实证地分析了进一步促进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改革新征程》深入探讨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与关键所在,分析了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势,对系统推进改革工程提出对策建议。《中国社会巨变和治理》对社会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尤其对人口老龄化、新生代农民工等领域的治理现状进行了透彻分析。

  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集中力量对依法治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系列研究报告》就是该所近两年来有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部研究报告的集结。《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丛书(8卷),是由中国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历时近20年完成的重要学术成果,是我国目前民法学的集大成之作。

  在对外关系问题研究方面,《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2014》对中国海外投资的26个主要东道国的国家风险进行了评估。《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处境及其演化趋势》观察、解析了21世纪以来中国在非洲国际处境的演化及其走势。《美国思想库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介绍了美国思想库的历史和现状、影响外交政策的途径,集中研究了主要涉华思想库冷战后的对华政策倾向及其对决策的影响。《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系列内容涉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理论和国际左翼运动历史与现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宏观与微观深度分析等。

  除了以上重要成果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紧密跟踪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的一些战略性、前沿性、紧迫性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对策研究成果。如《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外贸总额达到世界第一之后的发展思路》、《关于加强和改善定向调控的几点建议》、《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实质及政策建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思考及建议》、《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改革方案建议》、《“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和政策建议》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2014)》、《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4)》以及“皮书数据库”等“皮书系列成果”,也受到广泛关注。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