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中国公共治理转型新路径
2014年07月23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23日第62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

  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参与主体多元、诉求表达多样的新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7月19—20日,在上海召开的“2014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公共治理的转型与现代化”主题进行了研讨。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理事长徐匡迪,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朱之文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新媒体时代:政府领导力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政府领导力在新媒体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而媒体素养的提升则是领导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认为,新媒体网络时代与传统网络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即时性、互动性空前增强。

  “善于通过新媒体倾听公众声音,政府不仅能赢得公众尊重,也有助于弥补不足、纠正错误、提高执行能力。”赵启正认为,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信息不对称有可能造成或加剧社会的不稳定。这需要政府提高运用新媒体与公众交流的能力,有效进行危机处理,特别是学会和适应在“无所不在的社会监督下工作”。

  无论公共管理的转型选择怎样的路径和方法,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公共治理的现代化。开展公共管理研究、鼓励公共管理创新、推动公共管理新知识和新理论的实践应用,将对提升中国公共治理水平产生积极作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认为,扎根中国大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设中国特色公共治理体系,正呼唤着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大胆实践。

  引入多元治理主体共同治理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目前亟待深入研究与实践创新的中国公共治理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认为,应当从基础性、适应性、均等化的特点来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其中,基础性强调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起到基础保障性作用;适应性则使这种基础公共服务保持动态,确保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均等化强调机会均等,追求结果均等。董克用表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需要政府建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治理理念,还要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规模和获取资格,建立基于公民需求和选择的多样化服务供给体系,以及高效专业竞争的现代化服务组织,由此建设一种基于现代制度、技术、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

  任务型组织往往负责协同推进某项专业任务,是实现、完成该任务重要的组织机构。因此,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认为,对任务型组织进行绩效管理也是改进传统绩效管理的重点。此外,地方综合性绩效机构具有长期从事该领域工作、技术性较强、对全局意图和发展规划清晰等优势,推动其对各个专业评价机构进行专业指导、综合协调,有助于提高政府整体绩效。

  与会者认为,发展与转型中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日益成为中国公共治理面临的巨大挑战。“公共治理现代化是一个追求多元主体共生、管理方式共治、参与各方共赢的过程。”高小平认为,面对公共治理挑战,需要引入多元治理主体进行共同治理。在此过程中,如何运用好政府绩效管理的工具,值得深思。他建议引入“协同管理”元素改进政府的绩效管理,同时充分考虑公共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对“不确定性”进行管理。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