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美国西北大学官网近日报道称,科学推广的目标和实际效果之间存在差距,为了更好地对此进行探究,该校医学院助理教授妮可·沃伊特维奇(Nicole C. Woitowich)与美国微生物学会科学推广专员杰弗里·亨特(Geoffery C. Hunt)等人对来自美国多所科研机构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530名受访者开展了调研,并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有较高的意愿参加科学推广工作,但他们需要面对一系列内部与外部的阻碍。
科学推广有时也被称作公众参与科学,旨在促成科学界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有效的科学传播及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科学界与非科学界的共同目标。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科学推广持积极态度,并对自己的工作经历有较高的满意度。更令人振奋的是,大多数受访者所报告的动机是一种自主兴趣的驱动,他们认为科学推广活动有趣且充满惊喜,可以为推进多样性、公平、包容和可及性的实践作出贡献。研究人员认为,这与科学推广工作目标受众的诉求高度一致。
然而,沃伊特维奇和亨特等人指出,科研机构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非常认可,相比之下,科学推广工作则未得到足够重视,仍处于较边缘化的位置,在资金、基础设施、人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由于科学推广被科研机构视为较次要的任务,相关行动在资金供给和基础设施保障方面都存在缺口。即便科研人员普遍认识到了科学推广的社会意义,但在评定终身教职和分配晋升机会时,这部分工作的价值仍无法得到充分肯定。还有很多科研人员在调研中表示,他们没有接受过科学推广方面的正式培训,虽然他们愿意进行学习。
研究人员表示,科研人员展示出积极参与科学推广的良好意图是件好事,但还需要科研机构将资源和培训工作投入科学推广中。在科学界,要进一步拓展激励措施,例如,在科研项目款项申请时更注重对该项目的公众影响方面的考量,将在科学推广工作上的贡献作为科研人员晋升和终身教职评定的标准之一等。在科学界与公众的互动中,人们则需转变意识,更多地关注以社群为中心、自下而上的方式,并集中力量改进科学传播、公众参与方面的培训,避免让受众仅仅作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陈禹同/编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