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殖民化方法有益于文化遗产保护
2022年02月23日 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23日第2353期 作者:王悠然/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气候变化》2月14日刊发了来自南非、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16名研究人员合作撰写的文章《气候变化与遗产研究去殖民化》。文章认为,气候变化对欠发达国家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构成威胁,应对的关键在于为当地人民赋权。

  文章提出,气候变化对全球文化遗产构成威胁,而中低收入国家在面对海平面上升、洪涝等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害时更加脆弱。除气候风险外,土地使用方式变化导致当地居民失去生计,迁居至别处。而当地人的本土知识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为避免气候变化造成文化遗产流失和损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应由当地专家学者主持,并向其提供分配更加公平的科研资金。

  在欧洲和北美地区,气候变化日益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个焦点。中低收入国家由于在科研资金获取及相关知识生产方面与欧美存在系统性差距,聚焦于气候变化的文化遗产研究发展受限,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历史性殖民化问题进一步深化。去殖民化方法有助于解决系统性不平等、认识文化遗产的广度、在全球范围内加强适应行动,但这类方法尚未在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研究和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南非开普敦大学全球治理项目研究员尼古拉斯·辛普森(Nicholas Simpson)表示,殖民主义残留持续影响着全球气候与文化遗产研究的优先问题、资金和产出,因此需要通过议程设定、资助、培训、数据获取、治理等方面的转变,努力破除陈旧的体系和思维方式。

  许多脆弱的中低收入国家严重依赖国际援助机构获得气候适应资金,而这些机构一般位于高收入国家。这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中的不公平、不均衡——高收入国家认为富有价值的遗产应受到重视,而早于殖民时代的遗产则被轻视。而且,西方研究人员和资助者过去一直认为,信仰或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如实物文物和遗迹的价值高。因此,文化遗产研究议程、资金及相关的政策议程必须摆脱以高收入国家为中心的模式。

  具体而言,确定优先研究问题和实践时应吸收原住民和当地社群的意见,将他们的价值观、偏好、判断与气候变化风险、脆弱性评估结合起来。同时,还需为学者提供专门培训,训练他们在设置研究问题、共同创建解决方案时将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知识和世界观纳入考量。为培养新一代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研究人员,高收入国家学者应向中低收入国家同行提供指导,开展合作,并提升研究发现和数据的可及性。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艺术、传媒和美国研究学院教授乔安妮·克拉克(Joanne Clarke)表示,“我们必须消除文化遗产研究中源于殖民主义的地理、社会和政治盲点,积极转变。否则,各方面的长期不平等将加剧,包括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不平等。文化遗产研究需要认识到气候变化对脆弱社群的各种可能影响,采取整体性的保护措施”。

  (王悠然/编译)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